解锁百年商埠“隐藏副本”,“侨乡”汕头成为文旅IP

南方+  2025-11-06 07:17

03:09

解锁百年商埠“隐藏副本”,“侨乡”成为文旅IP!

“很久没回汕头,现在是越来越好了!”近日,美国洛杉矶(罗省)中华总商会主席庄佩源带领青年代表团到访汕头,目睹老城新貌后发出由衷感慨。他希望新生代侨胞借由此行,将“根在潮汕”的认同,转化为未来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过去一个月来,港澳专业人士国情研修团、泰国华裔青少年寻根营、潮菜名师海外侨胞培训班等多批访客接踵而至,在小公园开埠区、侨批文物馆等地品味乡愁与活力,映照出潮人心中不变的家国情怀。

从一位侨领的肺腑之言,到一群访客的实地足迹,汕头正用“看得见的变化、留得住的乡情”凝聚起发展的澎湃动力,切实将侨乡资源转化为汕头高质量发展优势,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奋楫争先、迎头赶上。

汕头城市发展焕然一新。

汕头城市发展焕然一新。

开埠馆里看变迁

扩大开放促“汕货”卖全球

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各展厅游人如织。这里浓缩展示着“百年商埠”的发展变迁,是汕头开埠历史的文化橱窗。

“五年来,开埠馆游客量大幅增长,参观人数超230万人次,很多海外侨胞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对汕头发展寄予厚望。”陈列馆讲解员黄少彦对馆内的变化印象深刻。这些年来,她已累计完成了4000多场讲解接待。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变化不仅在于数字,更深植于情感的连接。“此前我接待一个澳门参观团,团友们认真询问华侨旧址情况,一名团友说,他们虽然没有常回来,但他们的根就在这里。”这句话让黄少彦心头一暖,也让她在工作上收获满满成就感。

随着馆内硬件设施全面升级、展陈主题进一步深化,黄少彦表示,讲解员角色也从单纯传播者转变为研究、宣传与弘扬文化的综合角色。面对不同受众,她用心讲好中西交汇、文化融合的开埠故事。

例如,面向青少年群体,黄少彦更强调潮汕文化在开埠过程中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引导他们认识本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对归国侨胞,则通过展示侨批原件、老照片等珍贵文物,唤起海外潮人的乡愁记忆。

开埠馆里涌动的文化认同与交流活力,是汕头在新时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汕头锚定“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主导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

刚刚落幕的第24届汕头·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是汕头持续拓展国际“朋友圈”、深化“买全球、卖全球”开放格局的有力证明。展会共吸引超过25万名专业采购商与观众,达成意向协议金额158亿元,现场采购金额50.2亿元,创下历届新高。

从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港口始终是汕头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今年9月,总投资约114亿元的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这项汕头港史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深水港口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交通重大工程,标志着汕头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迈出坚实步伐,续写着这座城市陆海统筹、联通世界的新篇章。

侨批馆内见信义

14万件侨批讲述华侨奋斗史

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一路之隔,坐落着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每逢周末假期,到侨批文物馆参观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不乏“侨二代”“侨三代”来寻根。

“每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千千万万封侨批汇聚起来,就是一部厚重的华侨史。”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说。尽管年近八旬,林庆熙仍每天坚持花时间整理侨批档案,全身心推动侨批档案“收进来”“活起来”“走出去”。

林庆熙讲解侨批故事。

林庆熙讲解侨批故事。

近年来,汕头市将侨批文物馆从民间团体转为市档案馆的组成部分,为侨批的征集、收藏与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今,馆藏侨批实物已从五年前的3万多封,迅猛增长至超过9万封,侨批电子数据更超过14万件,是全国侨批档案藏量最多的综合档案馆。

“让侨批‘活起来’,关键要让其中蕴含的爱国、爱乡、爱自己家人的华侨精神活在当下。”林庆熙表示,在汕头,侨批正成为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廉洁教育的生动教材。

汕头创新推动“侨批文化进校园”,通过开展主题思政课、创意研学、教材编写等形式,让青少年感受侨批文化底蕴。2024年至今年9月,全市已开展相关活动超650场次,覆盖约400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人次突破30万。

侨批馆里上起了思政课。

侨批馆里上起了思政课。

在林庆熙看来,侨批一头连着侨乡,一头连接海外,具有本土性,也具有世界性。2023年以来,汕头策划开展“汕头侨批出海计划”,连续3年赴海外举办侨批历史文化展,以侨批为载体搭起交流之桥、友谊之桥、合作之桥。

如今,林庆熙依然执着于做好“历史碎片打捞者”与“侨批文化守门人”。而今年,他为自己新增了一个“垫脚石”的新身份。他坦言,最大心愿就是培养有研究能力、有情怀的年轻人,把侨批研究工作传承下去。

令林庆熙倍感欣慰的是,汕头市档案馆已组建起一支“专职+兼职+义务”的侨批文化讲师团队,积极吸纳文化爱好者与宣传者,像新生代青年卢博宇这样的新生力量正在成长——这位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甚至能用英语向国际友人娓娓讲述侨批故事。

小公园里品乡愁

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机器人舞狮、跳英歌舞,复古叮叮车巡游,3D屏幕启用展播……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热门旅游地,精彩的“传统+科技”民俗文化展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数据显示,在“双节”假期里,汕头全市接待游客45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7亿元。其中,小公园开埠区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当之无愧的“文旅顶流”,并于日前成功入选新一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文旅热度持续高涨。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文旅热度持续高涨。

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长红”,得益于持之以恒的保育活化。近年来,汕头以“微更新”“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推进小公园开埠区的修缮保护,通过文化赋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对比五年前,现在营业额翻了七八倍。”经营者方党松见证着老街焕新,他表示,“以前街区店铺寥寥无几,如今骑楼修旧如旧,环境改善,业态也更丰富。”

2024年,汕头市重磅推出“番客街”项目,规划建设1个番客街区和8个潮聚节点,涵盖3条主街和8个街坊,在延续文旅业态的基础上,打造集青春时尚、文化消费、乡情联谊、红色研学、旅居办公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文旅集群,项目通过串联潮海关、开埠馆、侨批馆、老妈宫、中山纪念亭、西堤公园等主题场景,修缮活化沿线遗产,有机融合非遗展示等元素,打造“民俗特色文化”经济圈,让百年老街从“有形”到“有魂”焕发新生。

走在今日的小公园开埠区,犹如漫步在活态的历史长廊中。骑楼外墙在“修旧如旧”的匠心下重焕风采,见证着百载商埠的沧桑与辉煌。电影展馆、工夫茶馆、非遗文创空间、文旅民宿与美食街区在此汇聚,丰厚的历史文化与蓬勃的新业态相得益彰,激活了街区的内在生命力。

市民游客漫步在“修旧如旧”的小公园骑楼下。

市民游客漫步在“修旧如旧”的小公园骑楼下。

“街区越来越美,我们也很有信心!只要坚持做好品质和服务,生意肯定越来越好。”方党松对未来充满期待。在他看来,小公园的活力密码,既藏在老骑楼的新商机里,更蕴含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中。

采写:南方+记者 蔡沚彦 廖奕文

脚本/编导/出镜/配音:南方+记者 陈斐仪

摄影:南方+记者 蔡沚彦 张伟炜 杨立轩

摄像:罗荀畋

剪辑:罗荀畋

部分素材源于汕宣、汕头融媒、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

编辑 宋佳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