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南方日报》A05版。
2025年10月12日《南方日报》A05版。
“国庆假期的潮州古城太热闹了!非遗展演看得入迷。”“双节”期间,来自马来西亚的侨胞陈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畅游古城,对潮州的变化感慨万千。随着第二十三届潮团年会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侨胞归潮喜见故土魅力。
“双节”期间,潮州牌坊街等景区景点游人如织。陈宏文 摄
“双节”期间,潮州牌坊街等景区景点游人如织。陈宏文 摄
今年“双节”期间,潮州古城十分热闹,文旅的火热正是千年古城魅力焕发的生动缩影。这背后,是潮州五年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实践。这五年,潮州的奋进姿态:以“塑形力”推动城乡风貌之变,以“驱动力”激活产业升级之势,以“吸引力”彰显文旅之韵,以“保护力”守护山水之美,以“凝聚力”汇聚八方侨智。五力齐发,共同塑造了潮州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崭新姿态,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塑形力”焕新
城乡从“点上出彩”到“全域美丽”
行走在潮州大地上,焕然一新的城乡风貌扑面而来。五年来,从韩江之畔的生态小岛,到联通闽粤的省际门户,再到连片振兴的乡村图景,潮州正逐步呈现“点上出彩、线上亮丽、全域美丽”的崭新面貌。
美丽的潮人公园绿意盎然,亭台水景相映成趣。林楚楚 摄
美丽的潮人公园绿意盎然,亭台水景相映成趣。林楚楚 摄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处以及由闽入粤的首站,潮州的风貌至关重要。五年来,潮州持续推进全域风貌提升工程,特别是在2024年部署开展建设好广东“东大门”提升工程,以“一路一方案”差异化推进20条总长531公里的门户路段风貌提升。
眼下,入城干道两侧曾经的裸露坡地已披上绿装,杂乱的铁皮违建变身精致小巧的公园绿地,沿线农房通过“穿衣戴帽”焕发潮韵,微景观节点点缀沿途风景,城市门户形象与交通功能得到同步提升,向八方来客展示潮州新颜。
门户焕新之余,潮州内部的生态与文化品质也在五年间持续提升。位于韩江之滨的仙洲岛,是潮州生态风貌提升的典型代表。五年前,这座江心小岛还被建筑垃圾与杂乱设施占据,如今却通过湘桥区全域风貌提升工程,完成滨水生态修复、环岛设施焕新与潮式文化地标建设,实现从“脏乱差”到“韩江明珠”的华丽转身。
“我们通过干群同心协作,启动仙洲岛全域风貌提升工程。”湘桥区城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詹荣浩介绍,“清运垃圾、拆除违建,整合各方资源,一步步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曾经杂乱的小岛,如今已是白鹭安家、碧水环绕的模样,成为市民游客心中的“生态会客厅”。
这样的变化在过去五年间从城市向乡村延伸。沿着黄冈河及其支流樟溪前行,可见饶平县樟溪镇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正从“单点典型”向“连片发展”迈进:英粉村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模式已“复制”到上游的下院村,而2025年重点打造的下广村又与前述两村水路相连、产业相融。
“过去是各村搞各村的,今年我们要让辖区内的典型村真正连起来、抱成团。”饶平县樟溪镇党委书记苏湘韩解释,这条由水流串联的乡村振兴带,正从单个村的“典型”培育,迈向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复制、风貌联动、资源共享的片区化思路,正逐步从规划照进现实。
“驱动力”升级
产业凭“传统+新兴”双轮快跑
走进潮州三环(集团)展厅,如同进入电子元器件的“微缩世界”。“企业的光通信陶瓷插芯、片式电阻用陶瓷基板等产品产销量均居全球前列。”潮州三环(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基华介绍。
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深知自主创新是关键,潮州三环(集团)近五年聚焦国内短板产品,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掌握了更多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
得益于持续的创新投入,潮州三环(集团)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系统也实现了突破,今年1月,全国首个300千瓦SOFC商业化推广示范项目正式投产。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介质层膜厚技术实现从5微米到0.8微米的突破并完成量产,进一步巩固了国内高端电子元件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与此同时,潮州三环(集团)还联合韩江实验室协同推进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实现了MLCC用精细粉体、电子封装陶瓷劈刀等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如今,这些自主研发成果正为高端电子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坚实保障。
在“中国瓷都”潮州,智能马桶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陈锦煌 摄
在“中国瓷都”潮州,智能马桶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陈锦煌 摄
在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之余,潮州传统产业近五年也实现深刻变革,逐步从“小散弱”走向“精聚强”。潮州持续擦亮“世界美食之都”“中国瓷都”等金字招牌,其转型成效在近期大型展会上集中显现。
第三届广东(潮州)特色食品产业大会吸引26.7万人次观展,达成意向订单153.5亿元;智能卫浴博览会意向金额超26亿元;首届潮安彩塘不锈钢产业大会促成33亿元意向订单。三大展会串联食品、卫浴、不锈钢三大产业,以“展会经济”激活传统产业升级动能。
近年来,潮州加快推进“木改塑”工作,助力海洋牧场建设。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潮州加快推进“木改塑”工作,助力海洋牧场建设。 受访者供图
县域特色产业同样表现突出。饶平县万佳花鲈良种场2023至2024年成功培育8000万尾花鲈鱼苗,填补省内空白;沿海深水网箱星罗棋布,“蓝色粮仓”持续扩容。聚焦产业升级,潮州加快建设15个县域特色产业园区,逐步形成潮安“工业强区”、饶平“临港新城”、湘桥“中心城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并依托“新兴+传统”双轮驱动,将高质量发展蓝图转化为生动实景。
“吸引力”出圈
文旅凭“非遗+古城”点燃热度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潮州古城游人摩肩接踵,广济门城墙上新设的“潮物集”非遗市集格外热闹,成为文旅亮点。市集汇聚非遗展示、国潮文创与本土特产,巧妙利用城墙空间疏导客流,打造文化体验与消费融合的新场景——潮州木雕匠人柯少玲带来雕刻作品现场展示,瓷塑、工夫茶等非遗项目通过演示、品饮互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广济桥畔满是打卡身影,牌坊街小吃摊前排起长队。潮州在线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8.4%、在线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7%的火热数据,印证了这座千年古城日益旺盛的文旅活力。
“双节”期间,潮州广济桥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打卡。陈宏文 摄
“双节”期间,潮州广济桥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打卡。陈宏文 摄
这一盛况得益于潮州五年来的系统性提升。以《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为蓝图,市级财政投入超7亿元用于古建筑修缮与活化,推动古城风貌与文旅功能全面升级。走进古城北部府衙片区,复建的镇海楼重现“一府管九县”风貌,修缮后的廖厝祠古色古香。当前,镇海楼续建工程、百花台民俗文化综合体正加速推进,未来将新增城隍民俗文化馆和特色商业街区,为古城北片夜经济注入新活力。
持续投入也带来品牌跃升:潮州成功获评“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古城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牌坊街跻身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一张张“国字号”名片不断擦亮城市形象。而在硬件与品牌之外,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中华文化瑰宝”,成为古城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密码”。目前,潮州拥有17项国家级、47项省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二。
夜幕下的广济桥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参观。陈锦煌 摄
夜幕下的广济桥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参观。陈锦煌 摄
“双节”期间,文化亮点不止于非遗市集。10月1日起,“广济桥夜间非遗文化秀”正式亮相,这是广济桥2007年重修后首次开放夜游,并将探索常态化,为市民游客呈现传统非遗与现代演艺融合的文化盛宴。五年来,潮州非遗体系持续完善,新增各级非遗项目44项、传承人99人,让非遗走出展馆、融入生活,成为古城文旅发展的核心动力。
实践
“保护力”强化
韩江流域综合治理显实效
9月16日晚,有渔民在韩江潮州市区段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韩江鼋,并立即上报市有关部门。这是该河段首次观测到韩江鼋,也是自2021年8月以来韩江流域发现的第6只,进一步印证流域生态持续向好。
潮州韩江鼋、花鳗鲡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所长陈培琼指出,近年来连续发现涵盖幼年与成年的韩江鼋,表明韩江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已具备种群稳定生存和繁殖的条件,韩江流域鼋的种群正在逐步形成。
这一积极变化离不开潮州系统推进的韩江治理工作。围绕“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的目标,潮州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治理策略,建立“五个综合”(综合协调、综合治理、综合执法、综合统筹、综合推进)机制,着力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潮州全力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碧水长青。温亿中 摄
近年来,潮州全力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碧水长青。温亿中 摄
法治同样为清水长流筑牢根基。2017年,《潮州市韩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其为韩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提供了明确而坚实的法律保障。
如今,治理成果正在不断显现。韩江干流潮州段水质长期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水平,先后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通过“全国示范河湖”验收。一幅江清岸绿、鱼豚欢跃的生态画卷,正在韩江两岸徐徐展开。
亮点
“凝聚力”激活
侨力共建 侨乡焕新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潮州潮人公园项目建设现场依旧繁忙。各在建项目施工不停歇,建设者坚守岗位,用汗水与付出保障工程进度,确保这一凝聚乡情的地标如期亮相。这是潮州以“侨”为桥、激发海内外潮人共建家乡热情的生动缩影。随着2025年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筹备进入冲刺阶段,潮州正以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热切迎接海内外潮人回家。
近年来,潮州坚定不移做好“侨”的文章,坚持以“侨”为桥、为“侨”搭桥,千方百计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引侨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通过设立“潮人故里公益基金”,潮州已向海内外潮人募集资金超2亿元,广泛动员海内外侨胞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镇海楼续建工程、潮人公园等38个文化地标早日落地。在镇村一级建设一批文化艺术馆、会客厅、幼儿园等设施,实现村道黑底化、环境品质提升。
在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由侨胞捐资的“大吴会客厅”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纪金娜 摄
在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由侨胞捐资的“大吴会客厅”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纪金娜 摄
4月28日,凯普医学科学园正式落成。这一被列入全省侨商投资重点项目的产业园,成为侨商投资兴业的典范。潮州充分发挥海内外潮侨潮商的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多场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推动智能卫浴、电子陶瓷等产业签约金额超50亿元,助力陶瓷、单丛茶等“潮货”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
此外,总投资达1.65亿美元的万实·潮汕智慧物流园,有效补齐了潮州在智慧冷链仓储领域的短板,为制造业降本增效、联通全国物流网络提供了关键支撑。侨商赋能,正推动潮州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持续迈进。
为吸引侨资回流、服务侨商创业,潮州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工业用地“敞开申报”,精准保障35家企业用地需求;推动用气价格保持全省低位,创新“办电直通车”机制,累计为企业减负超1500万元。
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企业设立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不动产登记1.5个工作日内完成,99%以上事项可“零跑动”办理,以优质环境让侨商安心创业、放心发展。
数读潮州五年
2020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工程中心11家、市级工程中心3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单位1家。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实验室分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1家。
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良性增长,2020年以来,新增市级项目33项、省级9项、国家级2项,新增市级传承人83人、省级7人、国家级9人。
潮州文物星罗棋布,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76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8处。2020年以来,新增备案博物馆8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36家。
2024年,潮州市国省考断面、饮用水源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
撰文:叶彤 潮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