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头号历史建筑,藏着广交会的起点

点解 2025-10-15 10:33

广州“头号”历史建筑,在哪里?

你大概率不知道——它位于广州文化公园一角,是一座水产馆。

在刚过去的双节假期,这座建于1951年的场馆焕新开放。

编号“GZ_01_0001”,它是广州历史建筑NO.1,也是岭南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

这里,还是今天开幕的广交会“前身”旧址所在。

大师手笔:一座会“呼吸”的圆形展馆

许多广州街坊的童年相册里,都有一张和水产馆的合照。

它是国内首个渔业水产领域的展览馆,也是广州最早免费开放的水族馆之一。

走过74年,历经多次改造的水产馆仍是众多街坊的好去处。

这一次,展馆对展线和展陈内容进行全面优化调整。

园史展重新喷绘色调,螺类贝壳重新摆放,墙体成了新的展陈空间。

“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去,长大后带着儿子去。”

不少参观者来到这里,重温童年回忆。

这座承载着几代人欢笑的建筑,诞生于一场紧急建设任务。

时间回到1951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

为了搞活经济,促进城乡物资流通,广州决定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大会选址在西堤,明清十三行旧址。

在一片具有商贸基因的土地上,4个月内,12座永久和半永久展馆拔地而起。

水产馆,正是其中之一。它由岭南现代建筑大师夏昌世设计。

拱窗通风、百叶遮阳,应对广州的酷暑;屋脊抬高、外廊贯通,让空气自由流动。

夏昌世将传统岭南庭院的智慧,与现代主义功能完美融合,创造了这座开风气之先的建筑杰作。

立面处理活泼明快,细小的圆柱,低薄的檐口,外墙为水泥石灰本色。

水产馆以圆形为母题,22等分的同心圆像涟漪扩散。内水池、展厅、船楼层层展开。

路线设计构思精妙,空间流动而优美,步移景异,隔而不断。

整个建筑,处处与“水”关联——

西侧主入口设有水池,通过架于水面的小桥进入门廊,门廊设有鱼箱作装饰。

中心水池分内外两层,天光、水色透过池边立柱渗入展厅室内。

东侧围绕外墙的水面流向出口通廊,乱石堆砌驳岸。

出口的船形门屋更是点睛之笔。

一代代广州人就在这座水波流动的场馆里,认识各种鱼类,了解海洋的奥秘。

城市记忆:从广交会前身到市民乐园

当年,水产馆所在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霓虹灯与电灯齐明,成为羊城最亮丽的夜景。

两个半月的展会,吸引了153万人次参观,相当于当时整个广州城的人口。

这个为解决物资匮乏而生的展会,获得空前成功,也引起高层关注。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它升级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这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广交会”。

建筑群完成展览交流的使命后,场馆被成片保留下来。

1952年,更名为“岭南文物宫”,迅速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化活动展览场所。1956年1月,再次更名为“广州文化公园”。

从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到文化公园,三次命名,均由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字。

水产馆因深受市民喜爱,被保留下来,成为公园内的常设展馆。

这里,迎来了无数高光时刻。

毛泽东主席曾先后三次亲临广州文化公园视察,并到水产馆参观。

对于普通市民,水产馆则是科普的殿堂、游玩的乐园。

尤其是“镇馆之宝”——灰鲸骨骼,是很多广州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

1953年,湛江徐闻捕获一条灰鲸,长17米、重30吨。

当地渔民将灰鲸骨骼赠予时任广东省长叶剑英,随后落户水产馆,保存至今。

作为交流会的重要展馆之一,水产馆历经多次改造。

1970年代首次闭馆改造。

2006年至2008年间,耗资180万引入声光电技术,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

2025年的这次升级,更注重细节与体验。

斑驳的墙面换上新颜,老化的雨棚被翻新,展厅里多了明亮的射灯,空调驱散了闷热。

不变的,是那份独有的记忆符号。

长达17米的灰鲸骨骼,依旧是“镇馆之宝”。

那些陪伴大家长大的“老朋友”一个都没少。

走进焕新后的展厅,每一件标本都可能触发一段往事。

历史回响:头号建筑,为什么是它?

2014年,水产馆被列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编号为GZ_01_0001,成为广州“头号”历史建筑。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成的其他展馆——省际馆、手工业馆、水果蔬菜馆、门楼,编号分列GZ_01_0002~0005号。

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共有398处。

这些建筑从2万余栋建筑、100多条传统村镇中筛选而出,时间跨度近200年。

包括南越王博物馆、海珠桥、中国大酒店、友谊剧院等广州市民熟悉的城市风景。

水产馆何以拔得头筹?

建筑界普遍认为,水产馆是夏昌世将其园林空间精神引入岭南现代建筑的代表作。

当初汇聚一众优秀建筑师智慧建成的交流会建筑群,在全国建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群建筑以轻巧、通透、明朗的特点,重塑岭南建筑性格,奠定了岭南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

2023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场馆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水产馆的价值,远不止于建筑与记忆。

历史,在此刻交汇。2025年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如期而至。

在15公里外,它的“前身”旧址——文化公园水产馆,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迎接新一代人。

撰文:林双英

统筹:黎詠芝

素材来源:南方+、广州荔湾发布、广州日报、金羊网

参考资料: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辑 程钰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