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的中国基础教育美术教材博物馆在珠海校区元白楼开馆,这是中国首座专注于基础教育美术教材的博物馆。

中国基础教育美术教材博物馆一层展示基础美术教育体系萌芽期。 受访者 供图
该博物馆展馆共三层,展览面积约680平方米,馆藏5000余件/套珍贵文献,全面系统再现中国基础美术教育从1904年到2024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当年,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图画科被正式纳入中小学课堂。1922年11月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将“图画”改为“形象艺术”,1929年8月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又将“形象艺术”改为“美术”。

中国基础教育美术教材博物馆内展示。 受访者 供图
博物馆以教育政策、大纲、课程标准等为线索,以教材、教辅、教参、教具等为主体,辅以教学计划、课程表、成绩单和学生作业等丰富资料。博物馆以基础美术教育体系萌芽期(1904-1911)、基础美术教育理念探索期(1912-1949)、基础美术教育学科化建设期(1949-2024)为时间线索,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馆藏中,清代文献600余种,民国时期文献1800余种,新中国文献2600余种,其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45份文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5份文献,部分文献为首次公开。

中国基础教育美术教材博物馆二层展示基础美术教育理念探索期。 受访者 供图

中国基础教育美术教材博物馆三层展示基础美术教育学科化建设期。 受访者 供图
珍贵展品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部编译图书局出版的《初等小学图画教授书》展现了早期美术教材面貌;1946年万叶书店出版的丰子恺编著《毛笔画册》体现了艺术家的教育情怀;1938年至1945年第八路军三八六旅辉县地方工作队领导下的学生胡咏仁的“美术本”,则见证了战争年代美术教育的坚守。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表示,这场跨越120年的展览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激发人们对美育未来的无限遐思。从蔡元培倡导美育,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再到新时代“五育并举”,基础美术教育始终在创新中前行。
除展示和研究外,后续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还将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和教育项目,邀请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及美术教育工作者参观学习,并计划与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美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美术教材改革与创新。
采写:南方+记者 冉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