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451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高校“好大喜功”,以招聘到“高端人才”为荣,就会有人投学校所好,把自己包装为“高端人才”。或许学校在发现被骗之后,觉得是“家丑”,于是淡化处理,尽力回避,但是,这是回避不了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熊丙奇
责任编辑|辛省志
2025年11月18日深夜,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对该校教师郭某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同时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此前,据《现代快报》报道,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某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警方带走调查。学校新闻宣传科工作人员此前回复媒体称,“他已经离职了”。至于学术造假等问题,其表示:“不清楚,不了解。”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人员表示,该教授的学生目前都已经安排了新的导师,不会影响学生学业。记者在江苏科技大学官网教师个人主页搜索郭某,显示“未检索到导师信息”。
如今,校方的正式通报确认了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并已报警由警方调查、处理。鉴于其已经被警方带走调查,其行为极有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司法机关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但从该校学生爆料的问题看,这名“教授”的学术造假,与其他的学术造假不同,涉嫌对学历、学术成果、学术头衔进行全面伪造,以虚假学历、成果、头衔,获聘大学教授、博导职位,获得高薪、巨额科研经费。涉事高校绝不能淡化处理,以为只要其“离职”,这桩丑闻就与学校无关,而必须查清并通报其有哪些学术造假、学术欺诈行为,并深刻反思“假人才”为何会“一路绿灯”,当上学校首席科学家、科技领军人物。
高端人才引进中存在伪造简历、成果问题,并非新鲜事。国内其他高校也曾曝出引进人才造假的丑闻。如2012年,已担任厦门大学全职教授并获“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的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被质疑博士学历造假,厦大经过非常谨慎认真地调查,确认傅瑾应聘所提供的哥伦比亚博士文凭“完全是假的”。同年,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被质疑论文、学历及工作经验假冒国外同名(姓名拼音字母相同)学者,实施“移花接木”之术骗取名利,学校经调查,证实其盗用他人学术文章并伪造履历,属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并予以开除。
这两起造假事件,和眼下这起事件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很多网友称,连短剧也不敢这么编。从学生爆料的郭某造假情节看,包括“学历造假”,他只有高中学历,却把自己打造成高考理科状元,西安交大本硕,随后在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海外大学求学;“论文造假”,据称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论文被SCI他人引用6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350次,其中有7篇论文入选Acta Materialia热点论文(Top 25 Hottest paper);“获奖造假”,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奖励;“头衔造假”,据称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德国洪堡学者、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教育部专家库”。有关新闻报道还显示,他还在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校方的通报已确认郭某有严重学术不端,那么,这些光鲜的求学经历与科研成果、学术头衔,是全部造假,还是部分造假,需要校方向社会详细通报。如果全是假的,就必须追问,该校在引进这名“高端人才”时,难道没有进行任何核实,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并把这作为引进高端人才的人才建设成就?而核实其学历、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技奖励并不难。
值得注意的是,据介绍,他还“主持并实施了多项海外‘卡脖子’攻关重点研发项目,完成了23项面上、重点项目,包括德国和日本国家研究基金项目、日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技部和基金委项目。承担了与美国宇航局、日本三菱国际合作项目等18个合作项目。在工程技术项目成果方面,针对能源领域‘卡脖子’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攻关,并取得了代表成果1项等。这些项目成果不仅推动了纳米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还为新型纳米器件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这些科研项目、成果,又有多少是真实的?是不是其鼓吹出来用以骗取经费,而“好大喜功”的学校,也相信了这些科研成果?
不论成果是不是真的,但学校给他的待遇,却是真金白银。有报道称学校给他年薪140万元、安家费300万元、科研经费500万元以上。这是顶级专家才享有的待遇。也有人认为此事太离奇,质疑假如他的经历和成果都是造假、包装出来的,难道他的同事,以及他所带的学生,没有发现?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因为他的“光环”实在太大,没有人敢质疑,而他也完全可以利用获得的薪酬、经费去聘请“枪手”“助手”帮他做事,包括带教学生、撰写论文等,这在当前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也是一些造假者打的“如意算盘”,可“弄假成真”,但有知情者举报,导致其欺诈行为败露。二是他的真实水平被同事、学生发现,并被举报,学校核查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让其“离职”,并报警。究竟是哪种情况,也需要校方说清,这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学术环境与生态。如果校内师生一直没有发现并质疑其造假行为,那表明学校的整体学术风气存在问题。
如果涉事者郭某确实是一名“学术骗子”、学校遭遇惊天“学术欺诈”,除了要严肃追究其责任外,还应该反思学校在招聘、引进人才以及人才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追名逐利”问题。高校“好大喜功”,以招聘到“高端人才”为荣,就会有人投学校所好,把自己包装为“高端人才”。或许学校在发现被骗之后,觉得是“家丑”,于是淡化处理,尽力回避,但是,这是回避不了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不但要查清此事的来龙去脉,打击学术欺诈、追回国家损失,还要追究学校负责人才引进的有关负责人的责任。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搞花架子。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