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源市紫金县,佑文中学的琅琅书声、“爱心房”里的欢声笑语、19.83万株苗木的郁郁葱葱,这些鲜活的场景证明着:让乡村能人的桑梓情怀与家乡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缱绻乡愁将转化为建设家乡的磅礴力量。
在“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进程中,乡村能人群体凭借其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投身其中,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重要力量。紫金县拥有地缘和交通区位优势,有近30万活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紫金籍外出乡村能人,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探索形成全民动员、全员支持“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局面。
通过创新“六个一”工作机制,紫金县持续激发乡村能人回报家乡的热情。2023年,全县公益慈善大会单日募捐3.18亿元。多年来,紫金乡村能人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累计捐款超12亿元,其中乡村能人罗佑文捐资6.5亿元建设佑文中学,深圳紫金山文化促进会捐建“爱心房”帮助611户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在乡村能人支持下,新建改建道路297条、桥梁42座,种植苗木19.83万株,有力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乡村能人力量助力,紫金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激发着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推广“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2023年以来,全县开展4895场次、解决3515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被评为全省全过程人民民主改革优秀案例。龙窝镇礼坑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黄花村等3村获评全省示范村。通过积分制管理等创新方式,建成绿美家庭6839户、和美家庭4333户、富美家庭1147户,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以乡村能人为纽带,紫金不断汇聚各方力量,着力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建共治新格局。通过持续优化新型帮扶协作机制,构建了纵横联动的立体帮扶网络,推动紫金与帮扶单位同频共振、同题共答。成功争取省直纵向帮扶团队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44家企业结对127个村的“万企兴万村”行动,这种既解决燃眉之急、又培育内生动能的帮扶模式,形成“帮当下”与“扶长远”的双重效应。
乡村振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当30万粤港澳大湾区乡村能人的智慧力量被充分调动,当帮扶资源与本地需求精准对接,当群众真正成为治理主体,山区县同样能奏响振兴的最强音。这份12亿元捐款背后的桑梓情怀,正在助力书写着“百千万工程”的紫金新篇。
南方+记者 魏金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