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卡片
姓名:何佳霖
毕业学校:阳江技师学院、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就读学校:机电一体化
职业:电器维修工
工作单位:广东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职业启蒙:从《大国工匠》到机床前的少年
在广东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酸洗车间,26岁的电气班班长何佳霖正蹲在400米长的生产线旁,手持万用表排查电路故障。
这名管理着7名员工、年薪20万元的年轻人,10年前还是一名中考失利的少年。从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到现代化工厂的技术核心,何佳霖以“工匠精神”为灯塔,在技能成才之路上书写了自强不息的青春答卷。
职业启蒙:从《大国工匠》到机床前的少年
2015年夏天,央视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8名一线工人的高超技艺和执着坚守。观看完这个节目后,这股工匠风吹进了他的心里,并留下了一颗上进的种子。“当时中考成绩不理想,对未来很迷茫,但节目里师傅们专注的眼神,让我突然明白:技能也能成就人生。”
同年9月,何佳霖走进阳江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室。这所融合了阳江技师学院与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优质资源的职业院校,以“明德精技,和谐共荣”为校训。
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PLC编程实训台,手指被机床铁屑划破也浑然不觉。“何佳霖学习主动,且具有创新性,课本上教一种电路实现功能,他偏要琢磨出三种方案。”班主任李孔达回忆,每每临近毕业,大多数学生的心思都在如何实现优质就业上,而何佳霖坚持到最后一节课。
“优秀的学生大体上都有类似的品质,目标坚定、敢于创新,且愿意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学习技能。”观察历年的优秀毕业生,李孔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孔达说,这些优秀毕业生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一技之长后,还会在工作时继续学精学专,逐步成为高级技术人才。
而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将这位机床前的少年打磨得愈发闪亮。
职场突围:从操作工到技术骨干的逆袭
2019年,广东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到校招聘时,何佳霖凭借市级电气安装与维修竞赛二等奖、四级维修电工证等资历,成为首批实习生。但现实给他泼了冷水:因公司处于建设期,他被分配到江苏分公司做生产操作工。
何佳霖不甘心,实习结束后主动找到动力设备部部长:“我想做能发挥专业的工作。”这个举动为他争取到电气班的机会,但挑战接踵而至——进口设备图纸全是英文术语,他用手机逐词翻译,笔记本写满三大本注释;普锐特冶金的工程师调试设备时,他像学徒般寸步不离,每天整理多个技术问题请教。
2020年,因技术突飞猛进,他被选派至北京西门子大厦接受两周专项培训,并获评公司“优秀员工”。
在这一领域,26岁担纲班长并不常见,何佳霖的底气来自两项技术革新:
——冷却水循环利用装置。针对酸洗段70℃废水直接排放的问题,他负责了“水箱自然冷却+袋滤过滤”系统的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改造,使水温降至36℃循环利用,每月节水6000立方米,年省成本14.4万元。
——热成像火灾检测系统。传统烟感探测器在高大车间响应滞后,他主导安装的热像仪可实时监测温度异常,报警响应速度提升80%,覆盖酸洗工艺段全部危险区域。
他总能在故障中找出问题并解决。这两项创新已成为公司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的标杆案例。
成长密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中职毕业只是起点。何佳霖从未停止深造:工作三年考取二级维修电工证,又报考自考本科,不断提升自我。在阳江技师学院“勤奋、诚信、自强、创新”学风的浸润下,他养成了“每日三问”的习惯: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学到什么新技术?哪些环节能优化?
“何佳霖是一名好学上进的员工,有学习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广东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动力设备部主任李耀说。
生产车间机器运转不停,动力设备部电气班班长何佳霖在车间里来回走动,细致观察、检测他负责的3条生产线设备,确保设备运转正常。他带的班组平均年龄28岁,却能高效维护三条进口生产线。“技术更新比生产线还快,停下来就会被淘汰。”他说。
何佳霖的故事,是阳江技能人才培育的缩影。据阳江市人社局数据,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2.98万人,高技能人才1.5万人。阳江技师学院通过校企双制、“三师协同”教学等模式,近三年为珠三角输送500余名机电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超98%。
“以前觉得职业教育是‘退而求其次’,现在明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何佳霖擦拭着工具箱上的校训铭牌,目光坚定。从中考失利少年到企业技术中坚,他用行动证明:自强不息的匠心,终将让平凡人生绽放光芒。
撰文:赵强 林中翔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