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百行动”,点赞江职学子青春担当

作者 黄烨倩 2025-07-31 18:54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助力“双百行动”,把课堂所学和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今年7月组织发动3652名高校大学生,组建302支队伍,奔赴江门开平、鹤山、新会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探索打造“县镇出题、学校揭榜、滚动推进、长期结对”的“学校+县域”合作模式。

据介绍,江门职院今年共组织了30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重点团队,在县域科技服务、乡村公共服务、乡村规划建设、文化创意和保育等领域中,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优势,挥洒汗水与青春,与基层地区双向奔赴。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个暑假,江职师生奔赴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在乡村支教、科技助农、产业调研、文旅推广等领域,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诺言,助力乡村振兴。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为青春正能量点赞加油,共同见证他们的青春担当!

助力“双百行动”,奔赴振兴之约,点赞江职学子青春担当!(可多选)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天星之梦”乡村振兴实践团 2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低碳生态科技实践团 3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智青年赋能侨乡红实践团 4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双向奔赴”领航调研队 5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双向赋能实践团 6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乡村领航先锋队 7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筑梦助学先锋队 8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侨服务”实践团 9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柑普如饴实践队 10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助农为乐实践团 1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龙腾起舞——助力潮连芝山纱龙非遗文化团队 12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化唱响侨乡”实践团 13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学子共筑彩虹‘侨’宣讲团” 14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云邑青筑·文化创意突击队 15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艺影”服务队 提交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天星之梦”乡村振兴实践团

这个夏天,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天星之梦”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开平,投身“百千万工程”一线,通过电商助农,拓宽农产品“云”销路。期间,该实践团借助直播平台推广潭碧冬瓜等苍城优品,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约4000元,吸引近2万人次观看,获赞超7万人次,有效提升了苍城优品的线上知名度。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天星之梦”乡村振兴实践团采访“非遗”传承人。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天星之梦”乡村振兴实践团采访“非遗”传承人。

在产业创新方面,实践团为潭碧冬瓜这一开平特色非遗农产品“点睛”——提出“冬瓜奶茶”等深加工方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设计“潭碧冬瓜”专属形象IP,获地方政府高度认可并采纳应用,为特色产品打造了文化传播符号。

在非遗传承方面,实践团播撒文化种子——深度采访潭碧冬瓜非遗传承人,系统记录技艺精髓与历史故事,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走进苍城镇中心小学宣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推动非遗年轻化传播与代际传承。

在人才培育领域,该实践团为基层技能“赋能”——面向地方政府及村委青年骨干,举办两场“剪影视频制作技能培训”,助力提升基层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乡村宣传、文化记录与政务推广的实操能力,夯实了本土数字化人才基础。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低碳生态科技实践团

7月9日—11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低碳生态科技实践团在指导老师何松松带领下,奔赴鹤山、深圳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以技术创新助力生态基建与乡村振兴。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低碳生态科技实践团队在勘察现场。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低碳生态科技实践团队在勘察现场。

实践团首站抵达鹤山市鹤城镇,与鹤城镇政府、中铁四局集团共同推进址山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团队深入施工现场,结合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低碳生态混凝土及边坡治理技术,与施工方研讨生态停车场透水铺装、水岸边坡治理等关键问题,并在座谈会展示技术实效,获多方认可。目前,双方达成初步合作共识,拟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技术落地,助力打造“水美乡村”典范。

随后,该实践团前往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进行交流,聚焦水土保持、海绵城市等领域的技术协同。指导老师何松松分享《高性能透水混凝土技术的理论与创新应用》成果,学生负责人郑佳旋介绍低碳生态混凝土在减碳降排中的优势。深水规院党晨席院长表示,团队技术契合企业“双碳”咨询业务需求,期待未来在党建引领、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深化合作,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实践团还走进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国家级示范园区),学习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的“深圳经验”,通过模拟水土流失、径流试验等设施,调研传统边坡治理技术,并结合自身研发材料与园区探讨协同治理方案。该示范园拟在改造规划中引入相关成果展示。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智青年赋能侨乡红实践团

7月10日—21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智青年赋能侨乡红实践团奔赴江门开平市开展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实践期间,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协助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展基层宣讲员培训,内容涵盖运镜拍摄技巧,以及AI辅助脚本创作、内容生成等,着力提升镇街基层宣传队伍的数字化创作能力。

图为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智青年赋能侨乡红实践团进行宣讲视频拍摄。

图为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智青年赋能侨乡红实践团进行宣讲视频拍摄。

随后,实践团成员还深入开平市开展实地调研,走进乡村田间、文化街区与企业车间,用镜头记录高质量发展新图景,通过无人机航拍、动态延时摄影等技术手段,累计采集300G高质量影像素材。同时,实践团先后与百合镇、赤坎镇、龙胜镇、沙塘镇干部群众进行座谈交流,聚焦开平市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协助基层宣讲员拍摄制作5个宣讲微视频,以青年视角生动呈现侨乡发展新貌,多维度展现开平市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双向奔赴”领航调研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双向奔赴”领航调研队奔赴汕头、湛江,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以调研破题、以行动助力,为高职毕业生扎根县域“铺路搭桥”。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双向奔赴“领航调研队成员体验湛江市赤坎区零工市场服务。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双向奔赴“领航调研队成员体验湛江市赤坎区零工市场服务。

期间,调研队聚焦青年就业创业与区域发展,精心构建研究框架、制定调研方案。在汕头,他们深入金碧幼儿园探讨幼教人才生态,走进蓝田社区剖析基层就业服务机制;在湛江,他们考察赤坎区零工市场“三秒查岗”智能平台运行,调研人才驿站服务效能与青年需求,并探访企业孵化基地的创业扶持体系。

通过深度访谈与实地考察,团队系统收集一手资料,形成调研成果,为优化县域青年就业生态、促进高职人才与地方发展“双向奔赴”提供了切实依据,也彰显了职教学子扎根基层的担当。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双向赋能实践团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双向赋能实践团与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江门市分公司结对,紧扣“服务民生、赋能企业”双惠行动,创新构建“实践导向、校企协同、价值引领”三维联动机制。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双向赋能实践团深入企业开展调研。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双向赋能实践团深入企业开展调研。

7月8日至16日,实践团深入江门多家企业调研,通过推广惠民小程序“口袋证件照”和惠企小程序“文阵夺标”,助力破解信息盲区与政务痛点,有效提升了数字化工具的普及率;举办AIGC赋能人才培养交流会、DeepSeek+AI赋能职业规划和就业研讨等多场活动,精准提升学生数智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乡村领航先锋队

在国家“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新基建”战略指引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乡村领航先锋队先锋队走进江门市唯信有限公司开展“三下乡・企业行——乡村实地调研赋能计划”。期间,实践团深入社区与居民互动,探寻智慧路杆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融合,旨在构建“技术—应用—成效—展望”资源库,让侨乡数字智慧惠及更多乡村,为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乡村领航先锋队开展调研。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乡村领航先锋队开展调研。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筑梦助学先锋队

7月10日至18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筑梦助学先锋队深入台山市赤溪镇铜鼓村、长沙村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以“1+4+N”模式构建“党建+资助”联动体系,即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困失学”目标,依托摆摊设点、政策宣传、入户走访、实地调研四种方式传递政策温暖。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筑梦助学先锋队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政策下乡行。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筑梦助学先锋队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政策下乡行。

活动前期,先锋队与当地村委座谈,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及困难学生家庭分布,为精准宣传奠基。开展政策宣传中,团队在党群服务中心及人流密集处设“党员志愿服务·国家资助政策咨询岗”,通过悬挂横幅、派发手册、现场答疑普及政策;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设“流动宣传点”,用乡音讲解政策要点,针对有学生家庭“一对一”入户走访,详细解读国家资助体系及助学贷款流程,消除学费担忧,传递关爱。同时,先锋队还通过问卷、走访开展实地调研,收集政策知晓率、满意度及群众需求,为后续服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侨服务”实践团

7月12日至18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侨服务”实践团师生以“五邑侨乡文化记忆探寻——梅家大院商号里的家国往事”为主题,赴台山市端芬镇开展寻访与史料采集工作。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侨服务”实践团进行深度走访。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侨服务”实践团进行深度走访。

团队深入走访当地群众、骑楼使用者及管理人员,以梅家大院商号建筑风格、华侨家书、汇款单等为线索,收集口述资料,还原梅氏族人建墟、守业、离散的微观叙事,串联台山-南洋跨洋生计,揭示华侨群体的家国情怀。在端芬镇政府支持下,团队访谈了《端芬梅氏源流文化集》主编梅朝辉、商号博雅轩现任主人坚叔、退役军人明叔及《话说梅家大院》口述者平叔,补充商贸网络、侨汇运作等关键细节,为后续研究提供史料支撑。

以“抢救侨乡集体记忆”为切入点,服务队系统整合了口述记忆与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志、侨批和老照片,并计划通过文字、音频、话剧等多元形式呈现侨乡历史,构建侨乡文化资料库。此举既助力了当地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协同机制,推动文化记忆活态传承,也搭建了华侨后代与在地居民的情感认同桥梁,为侨乡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柑普如饴实践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柑普如饴实践队以“五维体验”模式深入杜阮镇,开启凉瓜产业振兴实践。从文化溯源到市场调研,从产品研发到种植研学,再到品牌设计,实践团队全方位挖掘这颗“乡土宝贝”的振兴密码。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柑普如饴实践队开启“田间研学“。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柑普如饴实践队开启“田间研学

在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展示中心,实践团队通过文物与多媒体展陈,梳理凉瓜从“以苦解暑”的古代饮食智慧到获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脉络。杜阮优品展示厅内,凉瓜干、凉瓜茶、凉瓜面等衍生品彰显其从餐桌蔬菜到岭南文化符号的蜕变。

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践团队走街串巷开展问卷调研,覆盖菜市场、超市、餐馆及社区居民等人群,收集消费者对凉瓜制品的偏好与品牌建议,为产品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实验室中,团队将凉瓜汁与甜品结合,研发出凉瓜毛巾卷、凉瓜曲奇等创新产品,通过反复调试比例,平衡清苦与回甘的独特风味。

田间地头,实践团队跟随农人学习种植技艺,了解“每颗凉瓜需晒足太阳”的匠心坚守,领悟杜阮水土赋予凉瓜“皮薄苦清”的天然优势。此外,团队发挥专业特长,为杜阮农产品设计主题海报,融合凉瓜、凤眼果等元素与地方文化,提升产品市场形象,最终获上巷村民委员会认可。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助农为乐实践团

7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助农为乐——DeepSeek+N赋能电商”突击队深入开平市龙胜镇,运用AI技术破解农村电商销售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助农为乐实践团进行助农线上直播。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助农为乐实践团进行助农线上直播。

在龙胜镇火龙果种植基地、凉粉草种植园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团队采集6类农产品形态数据,结合开平地标元素与当地非遗文化,通过DeepSeek生成24套特色包装方案。这些设计既保留乡土特色,又融入现代审美,为土特产穿上“文化新衣”,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辨识度。

团队还搭建“龙胜优品”线上直播间,成员用粤语方言生动推介特色农产品,并研发AI数字人直播技术,构建农田丰收、手工制作等虚拟场景库。农户只需一键切换背景,即可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云端直播”,突破传统销售时空限制,让龙胜农产品触达更广泛消费者。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龙”腾起舞—助力潮连芝山纱龙非遗文化团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龙”腾起舞——助力潮连芝山纱龙非遗文化团队携手潮连芝山社区、东莞东华初级中学,开展为期20余天的侨乡非遗文化研学之旅,累计服务东莞学子超10000人次,推动潮连芝山纱龙等非遗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龙”腾起舞—助力潮连芝山纱龙非遗文化团队助力推广潮连芝山纱龙。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龙”腾起舞—助力潮连芝山纱龙非遗文化团队助力推广潮连芝山纱龙。

活动中,团队通过多元形式开展“非遗”科普:通过理论讲解溯源“非遗”历史,通过纱龙制作、舞狮体验等实践环节让青少年亲手触摸传统技艺。期间,师生近距离接触国家级“非遗”醒狮与江门市级“非遗”芝山纱龙,在互动中感受侨乡文化魅力,深化文化认同。

此次研学成效显著。一方面,“非遗+研学”模式创新文化传承路径,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向“活态体验”,为青少年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另一方面,活动为潮连社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百千万工程”在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领域双向发力,实现校地资源的高效联动。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化唱响侨乡”实践团

7月12日至18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非遗文化唱响侨乡”实践团走进蓬江区丽苑社区,开展“童声传古韵,指尖守工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吸引30余名社区青少年参与。

图为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化唱响侨乡”实践团开展蓬江童谣教习。

图为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化唱响侨乡”实践团开展蓬江童谣教习。

活动以“寓教于乐”为核心,多维度传递“非遗”魅力——在蓬江区第九批“非遗”项目“蓬江童谣”的教授中,实践团成员通过手势舞和“点猪包包”游戏,让孩子们在童谣韵律中感受广府方言古韵与侨乡生活场景;扎染体验课上,孩子们学习折叠、捆扎、浸染等工艺,在展开蓝白花纹时惊叹“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在新会葵扇(国家级非遗)制作环节,团队简化“三蒸三晒”传统工序,采用简易竹编体验,让孩子们在交叉编织中体会匠心,点燃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7天活动中,团队还开展非遗知识讲座、手工艺展示,累计制作扎染、葵扇等作品50余件。丽苑社区负责人表示:“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非遗在青少年中传承的希望。”

人文教育学院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是青年学子们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未来将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走进社区、校园,为侨乡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学子共筑彩虹‘侨’宣讲团”

7月中下旬,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学子共筑彩虹‘侨’宣讲团”深入开平市苍城镇、塘口镇,以“译、联、研、访”四法推动国家资助政策精准触达乡村学子,助力“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落地。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学子共筑彩虹‘侨’宣讲团”送策入户。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学子共筑彩虹‘侨’宣讲团”送策入户。

期间,团队将生涩条款转化为方言讲解与图文材料,融入支教、文化活动,让乡亲“看得懂、听得进”,只因指导老师刘翠萍跟他们强调:“真诚接地气是关键。”

团队还与苍城镇政府妇联联动,借鉴“红心暖橙”项目经验,如受益学子现身说法、村广播播报,在南门桥摆摊宣传并送策入户,扩大政策覆盖面。

团队还前往旺岗村、强亚村开展调研,通过方言问卷、代填服务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了解到部分村民对政策存在“认知空白”和“抵触点”,随后调整策略,以宣讲、咨询消除疑虑。

团队还走访4户特殊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并解读助学贷款、助学金政策,分享大学生活经验与校内兼职渠道。一位家长动容表示:“只要孩子愿读,我们全力支持。”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云邑青筑·文化创意突击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云邑青筑·文化创意突击队在毛舒、康雪群、李海燕三位教师带领下,深入新会区双水镇龙脊村开展乡土文化探访活动,以青春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行动赋能乡村文化创意发展。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云邑青筑·文化创意”突击队采集乡土素材。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云邑青筑·文化创意”突击队采集乡土素材。

实地调研中,团队走访村内祠堂、湖畔小径、蚝壳屋等承载乡土记忆的建筑景观,通过镜头捕捉、文字记录、现场测绘等方式,系统积累建筑风貌、自然生态、文化内涵及业态特色的一手资料,为后续打造沉浸式乡村文旅创意产品奠定基础。

活动创新线上传播模式,在陈大羽公鸡艺术馆内搭建直播间,队员以生动解说带领网友“云游”艺术空间,实时展示特色展品与空间设计。陈大羽先生的大写意画公鸡以灵动笔触传递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童年乡村记忆,直播不仅让乡土素材“活”起来,更有效提升龙脊村网络关注度,探索出乡土文化年轻化传播的新路径。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艺影”服务队

7月9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艺影”服务队在欧阳泉江、毛舒、康雪群三位老师带领下,赴蓬江区杜阮镇开展新媒体赋能“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支由20名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以镜头记录乡村振兴多元风貌,涵盖自然生态、特色产业、红色文化等核心内容。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艺影”服务队用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图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邑青艺影”服务队用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清晨,队员们首站探访叱石山风景区,拍摄“叱石成羊”“一洗红尘”等标志性景点,捕捉万松劲秀、幽谷清泉的自然之美,记录游客徒步或乘缆车游览的生动场景,展现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的和谐共生。

随后,在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队员们品尝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杜阮凉瓜”为特色的农家菜,深入记录“一轴一心一区五组团”规划理念,聚焦“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模式如何带动农民增收,呈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品牌产业链的转型实践。

当日下午,团队分两组行动:一组走进松岭村红色革命基地,以影像留存革命先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另一组到上巷村,记录“党建强村、产业富村”发展思路下,“四个统一”模式推动凉瓜产业升级,并拍摄“东艺宫灯展示厅”等15个特色景观,以及七彩骑行道、凉瓜外婆茶驿站等文旅亮点,记录乡村美食集市、闲置房屋活化等带动集体增收的创新举措,展现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采写: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张超杰

图片: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编辑 钟惠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