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武江区重阳镇的夏日午后,九联村村委广场上热闹非凡。
一群身着蓝色志愿者服的年轻人正围着一台老式电风扇忙碌,拆螺丝、清灰尘、测电路,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他们却顾不上擦——这是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寻常一幕。从校园到乡村,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些年轻的身影用专业技能回应着乡土的需求,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彩。
科技体验点燃乡村孩子好奇心
重阳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场简单的科技展示正在进行。机器人随着指令转动,机械臂精准抓起小球,机器狗在空地上跑动,引得孩子们一阵欢呼。志愿者们没有过多讲解复杂原理,只是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用日常能听懂的话解释:“机械臂就像咱们的手,得靠‘大脑’指挥才能动。”
教室一角,3D打印机在安静工作,喷头吐出的材料层层叠加,慢慢变成一个小模型。孩子们踮着脚围着看,一个小男孩凑到志愿者身边问:“能教我做个小火箭吗?”志愿者笑着点头,手把手教他在简易软件上画图案。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拿着刚打印好的小玩具,七嘴八舌地说:“第一次见机器人,真好玩。”“下次还想来学。”
义务维修解决乡亲生活小难题
“小伙子,帮我看看这台风扇,转起来响得厉害。”九联村村委广场的义务维修台前,村民陆续送来出故障的家电。
电子协会的志愿者接过风扇,拆开底座,用工具清理里面的灰尘,检查线路,很快找到了问题。“是轴承缺油了,加点润滑油就行。”说话间,风扇已经修好,转动起来顺畅无声。
一上午时间,志愿者们接待了30多位村民,修好了电风扇、电磁炉、台灯等近50件小家电。村民王阿姨抱着修好的电吹风说:“这电吹风用了好几年,扔了可惜,你们一修又能用了,真是帮了大忙。” 志愿者们额头上渗着汗,手里的活没停,只是笑着说:“能修好就好。”
课业辅导帮孩子轻松迎考
临近期末考试,九联村留守儿童之家来了几名“小老师”。
志愿者们提前了解了村里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年级准备了复习资料。给低年级孩子讲生字时,他们编了简单的记忆口诀;帮高年级学生复习数学,就用例题讲解公式的用法。
“这道题我总是做错。”五年级学生小李指着练习册说。志愿者拿起笔,在草稿纸上一步步演算,直到他点头说“懂了”。
辅导间隙,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玩起“旱地冰壶”。黄色的冰壶在地面滑行,孩子们分成小组商量怎么投得更准,玩得满头大汗。“玩这个得动脑筋,做题好像也一样。”一个孩子的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
这样的场景,在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志愿服务中很常见。他们不仅是来“送关爱”,还用学到的知识,实实在在地帮乡村解决点小问题——给孩子们讲讲科技,帮乡亲们修修家电,辅导学生们功课。
如今,越来越多的韶院学子走进乡村。他们说,在田间地头,才真正明白“学以致用”的意思。
这些年轻的身影,用专业技能搭起了高校和乡村之间的桥,桥的这头是课堂上学到的本领,那头是乡村里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桥不长,却让青春的力量,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扎下了根。
南方+记者 叶志强 范永敬
通讯员 尹琦婷 蒋心悦 刘嘉慧 林韵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