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长寿果”,吃与不吃的身体状态差别大!你了解它的生长“秘密”吗?

广东科普 2025-07-24 19:13

本文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杨陈

花生算是我们生活中

最常见的坚果之一,

还能加工成各种食品,

有研究发现

长期吃花生和不吃的人之间,

身体状态的差距明显。

吃花生有哪些好处?

怎么吃更好?

它又是如何生长的?

一起来看看。

花生不仅是长寿果,还是油料作物

花生,学名是Arachis hypogaea,是豆科落花生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来自南美洲,大约在明朝中后期“坐”海船来到了广东、福建安家。经过多年的自然演变和人工驯化,如今我国大地上多个省份都有花生的身影。

我们吃到的花生,其实是种子——花生(仁)。它营养价值高,被人们称为“长寿果”“长生果”。每100克花生仁大约含有49克脂肪、25克蛋白质、15克碳水化合物、6克膳食纤维、12毫克维烟酸和8毫克维生素E等微量营养元素。2025年4月,发表在《抗氧化剂》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连续6个月每天吃带皮烤花生,可能有助于延缓衰老。

吃花生不仅不会升血糖(升糖指数低),而且饱腹感也强,可当作粗粮替代部分主食,还可以生吃、炒着吃、煮着吃、做成各种零食、糕点等多种吃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2022年发表在《营养与新陈代谢》期刊上的一项涉及2.4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周花生摄入≥100克的人,糖尿病风险降低19%,在BMI<25(非超重)人群中效果更显著。

花生仁中的脂肪以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为主,这也是为什么脂肪含量高,反而对血管好的关键。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水平,同时提高好胆固醇(HDL)水平。

同时,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已经发展成了超过2500多个不同品种的大家族了。

花生能在地下结果的秘密“武器”

从名字就知道,花生的果实是花“生”的。这可不是一句废话,它的果实非常独特,不像苹果、梨那样高高地挂在枝头,也不像茄子、丝瓜那样垂掉在藤蔓上,而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是典型的“地上开花地下结果”植物。

这种繁殖策略,是对极端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不仅使得果实和种子得到附近土壤的保护,还能免受冷、热、干旱和捕食者的侵害。

花生在开花受精后约一周,就会从花萼中伸出一种像“针”一样的器官。这个“针” 顶端削尖、触感硬挺,由不断伸长的“雌蕊柄”和“针”顶端的子房组成,被科学家们称为“果针”。果针是花生的独门武器,也是它生命的延续。它携带着受精后的新生命(胚珠),像探针一样,不断地向下生长,最终扎进土壤里,开始一段奇妙的地下结果旅程。

花生植株的各个器官展示 作者供图

花生植株的各个器官展示  作者供图

果针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向地性,它可以感应地球引力,始终朝着地面的方向生长。它能穿过表层土壤一直向下,哪怕地面覆盖了一层保温膜也能穿透,直到尖端触及湿润的泥土。这个“特异功能”让花生总能够找到最适合果实成长的土壤区域。

果针成功入土后,它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子房会在地下发育膨胀,形成荚果。这个荚果就是大家熟知的花生粒,里面包裹着的就是美味的花生种子。

果针向地性关键在于内源激素

果针为什么不像叶子和花那样向上、向光生长,而是会往土里钻呢?最初科学家们在果针的离体培养实验中观察到,在没有使用外源激素的情况下,不论以什么角度插入培养基,果针总能表现出明显的向地性。这说明果针的向地性弯曲很可能是它本身的内源激素在发挥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科学家们最终发现果针中的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和细胞分裂素(CTK)等激素在向地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些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化学物质,它们就像植物体内的“信使”,在植物的各个生长阶段和器官之间传递信息,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和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细胞分裂素(CTK)在果针细胞分裂的早期阶段起作用,参与果针的生长和发育调控;赤霉素(GA)促进果针伸长和向地性弯曲,吲哚乙酸(IAA)和赤霉素(GA)则帮助调节果针的生长方向和速度;入土后,脱落酸(ABA)会抑制果针持续生长,帮助它适应土壤环境。

除了“体内”激素调节,外界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果针和荚果的发育,如土壤的湿度、温度和营养状况都会影响果针能否顺利入土和果实的膨大。

花生果针向地性和入土后荚果发育过程示意图,向地性(Gravitropsim)、空中果针(Aerpeg)、入土果针(Subpeg)和膨大荚果(Exppod)、地下结果(geocarpy)

花生果针向地性和入土后荚果发育过程示意图,向地性(Gravitropsim)、空中果针(Aerpeg)、入土果针(Subpeg)和膨大荚果(Exppod)、地下结果(geocarpy)

经历这些挑战才把果实结在地下

果针一旦进入土壤后,将迎来另一个挑战,它不仅要适应黑暗的环境,还要应对土壤的机械压力。这时候,果针的表皮细胞中的一些特定基因家族,如KCS就发挥重要作用了;其中KCS1基因编码一种酮脂酰辅酶A合酶(3-ketoacyl-CoA synthase),是植物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的核心限速酶。脂肪酸也是一种重要的植物“信使”,它的代谢衍生物通常参与到植物的防御反应中。通过调节脂肪酸的合成,果针就能很好地适应地下黑暗环境和土壤机械压力了。当然这个过程中具体的调节规律,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地探索中,希望有一天能够揭晓谜底。

果针入土后,生长素、向地性和感受光的基因就会逐渐减弱表达,这对应着果针的向地性生长减缓,一切都开始为荚果的发育做准备。荚果的膨大始于壳内薄壁细胞的发育,这个过程中,生长素相关基因AGL5、YAB5、IAA9和ARF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表达,并联合发挥作用形成“复合体”调控薄壁细胞的发育,从而促进荚果的不断膨大。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果针入土后的机械压力会激发果针产生乙烯,这也是一个内源激素,它能刺激地下荚果的发育和膨大。

花生是一个在地下结果的奇妙植物。

果针是它独特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它不仅帮助它繁衍生息,

还为人类提供了美味和营养。

下次吃花生的时候,

想到今天又涨了一个知识。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