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饭咯!”中午11点30分,湛江霞山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飘出阵阵香味。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工作人员熟练地擦拭桌面、分发饭菜,热气腾腾的饭菜被送到了老人们面前。夏日炎炎,菜色更显清淡,一瓶牛奶、一锅香喷喷的番薯粥成了“抢手货”。
吃完饭,老人们并不急着回家,而是聚在一起,唠唠家常,关心老伙伴们的日常生活。既解决买菜难、吃饭难问题,也缓解了老年生活的孤独感,像这样的长者饭堂,正在湛江市霞山区“遍地开花”。
近年来,湛江市霞山区聚焦独居老人做饭难、用餐难问题,大力推进长者饭堂建设,引入社会力量,采用“企业让利+政府补贴”模式,打造让老人省心、放心的食堂。截至7月底,霞山区已启动1个区级长者饭堂和11个街道级长者饭堂,实现长者饭堂全覆盖。
用心做好一碗长者饭
每天清晨5点半,天刚泛白,黎剑锋就踏出家门,赶往家附近的赤坎北桥市场挑菜。菜贩刚摆好摊子,他已穿梭其间,细细查看、精挑细选。海鲜旺季时,他还会特地绕去霞山渔人码头,看看有没有新鲜上岸的鱼虾,赶早“抢鲜”。
“小小一口饭,讲的是细节、是心意。”黎剑锋负责食堂的每日采购,最看重“干净、安全、易消化”——猪肉、鸡肉、鸭肉、虾、鱼等多种食材换着花样煮,搭配时令蔬菜,既讲营养搭配,又重口感层次。
2020年11月,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揭牌,向户籍在陈铁村委会辖区(含陈铁村、陈铁上村、官营村)70岁及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从最初的20多人,到如今日均稳定服务超过50人,年复一年、一日两餐的热饭热汤,不仅让老人们吃饱,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这里伙食好,人情更好!”75岁的林阿姨一边笑,一边拍拍肚子,“我都说自己是被饭堂‘喂胖’的。”每天,她都会准时骑着电动车来饭堂,与姐妹们吃饭、聊天,热热闹闹,像赶一场熟悉的集市。
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饭堂还有专人送餐服务。“我们会提前和老人家沟通,有的请假,有的来得晚,就把饭菜热着等,或者送去他们家里。”烈日炎炎,工作人员黎庆和骑着电动车,穿街过巷,把热饭送上门。汗水顺着黝黑的额头滑落,他却早已习以为常。
引入更多社会力量
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的兄弟俩利用以前经营农家乐的场地、桌椅,自家人帮工,自己去采购,不断降低饭堂运营成本,才做到长期为村中老人提供免费两餐。兄弟俩的善举传开,越来越多单位、企业和热心人士纷纷加入“暖心接力”:有人捐大米、油盐,有人送包点、糖果,饭堂会将日常所需留下,其余就打包好,分发给老人带回家。
不仅如此,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的成功运营,也带动了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今年7月1日,东新街道长者饭堂(三春晖社区餐厅)揭牌。饭堂占地1000平方米,环境明亮整洁,可同时容纳280人就餐,为周边长者提供宽敞、便捷的用餐场所。
饭堂由东新街道办事处与湛江三春晖社区餐厅有限公司共建,不再局限于“吃得饱”,而是以“就餐+社交”双功能融合,探索“陪伴式养老”新场景。饭堂不仅供饭,更营造出一个有温度、有归属的长者共享空间。
要吃得方便,更要吃得好。由霞山区民政局与诚和素食馆(原六和家园素食馆)共建霞山区长者饭堂(诚和素食馆),主打自助素食,为追求健康饮食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素食馆采用“企业让利+政府补贴”模式:企业每餐让利4元,政府对60岁以上老人每日补贴3元,特困、低保群体补贴达5元。从“价格可承受”到“饮食更健康”,霞山区长者饭堂实现精准兜底,减轻了家庭负担。
小饭碗连着大民生。截至7月底,霞山区启动1个区级长者饭堂和11个街道级长者饭堂,实现长者饭堂全覆盖,累计办理老年就餐卡达2000张,补贴服务老年群体已突破1.1万人次。从村民自费运营,到社会共同助力,霞山在长者饭堂建设上的探索,不止于“建”,更在于“共”,让更多目光聚焦于老人餐饮问题,全社会共同出力,正在成为湛江长者助餐服务的关键转折。
南方+记者 陈思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