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广东海大学子绘就湛江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者 林日清 2025-08-04 20:54

当千年傩舞的古朴韵律遇上科技的创新动能,当田间竹苗被注入文化灵魂,会生长出怎样的乡村振兴答卷?近日,广东海洋大学“竹智多谋”团队先后深入湛江市麻章区旧县村、兰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鹏源种植基地,以专业赋能产业升级,用科技激活文化传承,在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中,探寻非遗活化与富贵竹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实践团队参观湛江傩舞陈列馆。邓泽浩 摄

实践团队参观湛江傩舞陈列馆。邓泽浩 摄

千年傩舞遇上科技创新

实践团队走进享有“广东省傩舞之乡”美誉的旧县村。在湛江傩舞陈列馆里,雷将面具色彩浓烈——车伦的威严、麦必烈的刚毅、李将军的果敢,在匠人刻刀下生动呈现。“这些面具要经过选木、雕刻、打磨、上漆等十七道工序,最老的那一个,已经守护村子百年了。”讲解员介绍。团队成员用手机镜头定格面具上的云纹与火焰纹,这些即将被录入数据库的文化符号,未来或将成为文创设计的灵感源泉。

墙角的显示屏循环播放着傩舞“考兵”的视频:武士装束的舞者手持斧锏,伴着锣鼓镲的铿锵节奏腾挪跳跃,刚劲的武术招式与灵动的舞蹈身段完美融合。“这是我们村独有的‘考兵’傩舞,2008年就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展馆尽头那张泛着岁月光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证书,无声诉说着彭英芳、黄安宇等传承人“守艺”的故事——数十年如一日,以赤诚之心守根脉,凭坚毅之力传薪火。

从陈列馆出来,青石板路通向始建于唐朝的泰山府。庙内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铭文的古钟,与当地盛产的富贵竹所承载的“富贵安康”寓意遥相呼应。在旧县村文化长廊,南宋宝祐年间传入的傩舞脉络清晰可辨,描述正月十五“考兵”大典的盛况。傩舞的驱邪纳福与富贵竹的吉祥寓意在此交融:一个以铿锵舞步祈愿风调雨顺,一个以青翠挺拔象征节节高升,共同编织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日下午,团队与旧县村党支部、村委会围绕“富贵竹产品与傩舞IP融合设计”“数字化平台推广傩舞文创” 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旧县村党支部书记彭思恩表示:“傩舞当前面临年轻群体参与度低、创新表达方式匮乏等挑战,村里正通过‘非遗进校园’、年度文化节等吸引年轻一代。”他期待团队能以AI与数字化技术为笔,为非遗传承注入科技动能,实现“非遗活化+产业升级”的双赢。

实践团队与旧县村党支部研讨。黄可豪 摄

实践团队与旧县村党支部研讨。黄可豪 摄

探索“湛江富贵竹”品质密码

从旧县村的文化寻根到产业实践,“竹智多谋”团队的脚步延伸至兰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大厅里,“步步高”的挺拔、“风水轮”的流转、“中国结”的韵味扑面而来。这些以富贵竹为骨、以文化为魂的艺术品,让田间竹苗变身文化载体。该公司构建的“农业科技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让富贵竹覆盖全国市场、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超100货柜,销售额达1272.63万元,带动500余人稳定就业,这一成果正是科技与市场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在企业生产车间,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碰撞出火花。纺织车间里,老手艺人将竹枝编织成吉祥图案;直竹裁剪车间,机械臂进行毫米级裁剪;催根车间的恒温设备中,种苗在科学培育下等待奔赴全球。“从手工编织到智能培育,每个环节都不能含糊。”车间工作人员道出“湛江富贵竹”金字招牌的品质密码。

“普通竹苗能‘蜕变’,靠的是技术突破。”广东海洋大学科技特派员陆建农拿起一盆多芽荷花竹介绍,通过 “顶端优势处理”技术剥叶培育,竹苗可变成姿态万千的艺术品;融入“步步高升”寓意的组合产品,更是常年占据海外热销榜。

团队随后前往鹏源种植基地考察学习。田埂上,陆建农的“田间课堂”热闹开讲:“茎段要斜切45 度,切口涂多菌灵防感染,高氮肥促芽效果好……”他重点介绍了“老株复长+新苗补空”轮作模式,让土地实现“四季有产出”;盐碱地立体种植技术,通过改良土壤、搭配耐盐作物,让昔日“闲置地”变为“丰产田”。团队指导老师董海芹表示:“富贵竹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载体。今后,我们将结合湛江特色开发深加工,大幅提升附加值。”

陆建农教授讲解富贵竹专业知识。罗琳 摄

陆建农教授讲解富贵竹专业知识。罗琳 摄

从旧县村傩舞的千年文脉,到兰盈、鹏源的产业实践,科技与文化的双轮正驱动着乡村振兴的齿轮:傩舞的文化符号将为富贵竹注入灵魂,而科技则让这抹翠绿跨越山海、走向世界。“让千年傩舞在富贵竹的绿意里焕发新生”,这份使命正驱动着“竹智多谋”团队不断探索。当非遗的鼓点与时代的节拍共振,当竹枝间跳动的乡村振兴脉搏愈发强劲,一幅“科技赋能、文化铸魂、青年助力”的画卷,正在湛江大地徐徐展开。

撰文:罗鑫 林日清 通讯员 林小仙、罗琳

编辑 李怡茜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