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七月,江睦园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施工现场,打桩机的轰鸣声与挖掘机的运转声交织成歌——这个作为深江科技新城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配套载体项目,在拿地的同时取得《施工许可证》,正式破土动工。
这一幕,正是江门市新会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围绕新会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提质年”工作部署,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称“新会区住建局”)聚焦“项目报建、动工建设、验收投产”三大关键环节,创新构建“全周期服务链”,推动项目从“落地”到“投产”全流程提速,切实为企业减负、为发展赋能。
动工前“强保障”,审批效能再突破
针对企业“多头跑、反复问”的闯关式报建,新会区坚持“项目为王、动工为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政策创新+流程优化”双轮驱动,全力压缩项目动工前准备时间。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办理施工许可证174张,新报建面积达154.16万平方米。
审批时限大幅度压缩,新会区推行“联合审图”“技审分离”模式,消防设计审查时限由法定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实行“全程网办+无纸化”审批模式,施工许可证办结时限由法定的7个工作日提速至平均2个工作日,提速超71%。
弹性政策“量身定制”,新会区通过“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允许企业在非关键材料暂缺时先行受理、同步审查;积极推广分阶段报建政策,今年上半年24个项目通过该政策核发53张基础阶段施工许可证,有力地推动了康利邦、优普特、元本、苟记、佳航等项目普遍提前1至2个月动工建设。
“交地即开工”常态化落地,新会区通过部门协同、并联审批,今年以来3个项目实现“交地即开工”,其中古井镇的广东中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电力设备制造项目、三江镇的长河新型环保地面卷材生产项目更是同步取得不动产权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齐发”。
建设中“严护航”,安全底线再筑牢
7月10日,新会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幕上,某项目的实时监控画面清晰可见:安全员佩戴的检查记录仪正在巡查,客观、全面、真实记录当日安全检查情况。
“安全是项目的生命线,更是企业的发展线。”新会区住建局建筑管理股负责人介绍,新会区正依托数字化手段构建“智慧监管+责任压实”的双重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
一方面,推动新会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与江门市智慧工地平台互通,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建立全周期预警系统,对建设过程中潜在风险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有效降低工程建设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率,提升项目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佩戴检查记录仪巡查制度,通过“电子留痕+人工核查”双重监管,真正让安全员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新会区还建立重大项目攻坚机制,针对大泽食品园区、万洋众创城、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以及今年计划新开工40个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专班跟进+全程督查”,实时协调解决堵点问题,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高效推进,为经济增长夯实基础。
建成后“促提效”,投产周期再缩短
针对企业“反复改、耗时长”的马拉松式验收,新会区围绕“竣工即投产”目标,创新推出“服务前置、验收创新、流程再造”组合策略。
“分阶段验收”解难题,针对办理一个施工许可手续但涉及多个单体的项目,改变以往整个项目通过验收后才能投产的要求,根据工程进度和企业发展需求,允许同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工程在符合项目整体质量要求、达到安全使用条件、满足独立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取单独竣工验收的方式进行验收。
投产准备“零等待”,支持工业项目在竣工后提前开展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投产准备工作,通过中止监督、指导建设单位科学合理交叉施工等方式压缩建设周期,推动项目从“完工”到“投产”无缝衔接。
联合验收“一站式”,今年以来,新会区住建局联合区政数局、区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开展联动检查6次,针对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开展预验收,对土建、消防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排查,形成问题清单并一次性告知整改,帮助企业提前完善资料,确保正式验收阶段“一次性通过”。
数据显示,新会区目前共有84个项目开展验收。其中,江门金星新能源智造产业园项目、万洋众创城、中创新航等约30个项目通过“分阶段验收”模式实现“竣工即投产”,投产时间普遍提前1至2个月。
从“拿地即动工”到“竣工即投产”,新会区以“全周期服务链”为抓手,用审批的“减法”换来发展的“加法”。正如新会区住建局建筑管理股负责人所说:“我们不是简单地压缩时间,而是围绕企业的‘急难愁盼’,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让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跑起来、快起来。”
撰文:黄绍侦
图片:新会区住建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