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救助窗口:织密家门口的社会救助服务网

作者 薛屏 2025-07-04 17:34

“谢谢你们向我伸出援手,还帮我找到工作。”曾经在东莞大朗街头流浪数日的曹哥、小曾(化名),在大朗镇公共服务办工作人员及爱心志愿者救助下找到了新工作,小曾说:“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生活有了盼头。”

近年来,在东莞市民政局指导下,大朗镇公共服务办持续打造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格局,为特殊群众汇聚更多救助服务资源,将家门口的社会救助民生兜底服务网织得越来越密。

主动巡查+精准帮扶,构建“暖流”救助网

大朗镇公共服务办社会救助窗口前,工作人员龙启亮正在接待前来窗口了解救助政策的群众。他介绍,在窗口,遇到上门求助的人员要及时给予心理安抚、政策普及,经过需求评估后帮助他们联系就业资源、联系返乡、反向寻亲等。

“我们的座机24小时对外开放,遇到求助电话能快速落实响应走访机制,及时联系村(社区)、志愿者等协助开展救助行动。”龙启亮说。

由于种种个人原因,一些遭遇临时生活困境的群众没有主动向民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为了掌握这些困难群众信息,大朗镇公共服务办每周四联合双百社工“莞爱”“助爱公益中心”“让爱回家”“启德分队”公益组织等,组织志愿者对在辖区内的特殊群体加大了巡查走访力度。

今年5月,巡查小组就在蔡边村发现一名流浪女子。为此,工作人员多方联动确认该女子身份信息后,迅速与女子的家人取得联系,得知她家庭境况困难,难以支付其返乡费用。与此同时,大朗镇公共服务办联合“双百”社工、村委、志愿者积极主动对其进行帮扶。考虑到女子返乡路程远、风险大,工作人员号召社会爱心人士筹款帮助其顺利平安返乡,结束流浪生涯,回归家庭。

每到寒冬酷暑,或遇恶劣气候,巡查小组会在镇内大街小巷走访,发放救助指引,为不愿进救助站的流浪人员提供衣被、食品等。龙启亮回忆称,曾在一个冬日夜晚巡查一栋废弃楼房时发现一名流浪者谢某,交流中得知谢某从小被拐卖,现年已六十三岁,且从三楼坠地导致受伤严重。“我们立刻汇报了情况,并联系120救护车送医治疗,后续定期追踪劝导。”

大朗镇公共服务办负责人说,希望能让流浪者深深感到温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小镇的人文关怀,真诚友爱。

凝聚爱心力量满足多元救助需求

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方面,大朗镇公共服务办做了诸多探索。

龙启亮介绍,让爱回家大朗志愿者服务队、东莞市助爱公益服务中心、大朗镇莞爱志愿者服务队、启德分队等公益组织日常协助大朗公共服务办、大朗公安分局开展流浪乞讨人员、特殊困难人员巡查、劝导返乡、推荐就业、补办身份证、活动协助等。“爱心力量的加入后,几乎是‘一呼百应’,为救助工作提供了多元服务。”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6月大朗镇社会救助窗口共接待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5人次、成功寻亲18人次,通过申请“民生微心愿”帮扶购票返乡6人次,联合大朗公安分局、社区(村)救助精神疾病高危流浪乞讨人员20余人次,积极主动协调了相关医疗机构及市救助管理站给予帮助。

对于龙启亮来说,帮助流浪人员返乡与家人团聚使他倍感欣慰。“当看到弱势群体回不了家、流浪街头,内心是比较触动的,所以想着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他们,当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时,或看到家人团聚的场面,我自己也感到非常欣慰,也会特别有成就感。”今年以来,大朗镇公共服务办共帮助了13名流浪人员回家团聚。

转介推荐就业帮助流浪人员重新返岗

面对因失业临时遇困的流浪人员,大朗镇公共服务办也积极回应流浪人员务工诉求,创新救助帮扶途径,拓展救助服务内容。在日常巡查中,工作人员发现流浪在辖区的曹哥、小曾(化名),因缺乏技能和就业渠道,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

为切实解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主动对接企业,积极探索流浪人员就业帮扶新模式。最终通过多方沟通协调,工作人员与镇内海金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两家工厂达成合作意向。据了解,今年以来大朗镇公共服务办与助爱公益等爱心组织共帮助流浪人员就业32人次,协调户政中队办理身份证15人次。

公共服务办负责人说,帮助流浪人员找到稳定工作,不仅能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更能帮助他们重建自信,重新回归社会。未来,东莞市大朗镇流浪救助窗口将继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拓展就业渠道,为更多流浪人员搭建就业平台,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南方+记者 薛屏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