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岭深处的“森林法官”
从高空俯瞰,逶迤的南岭,横贯东西,构成华南地理分区的天然屏障。北方的强冷空气在这里停下脚步,温暖的气候孕育此地成为全球九大鸟类迁徙通道之一。
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物生长,正创建岭南国家公园。这里是广东最大的物种基因库,被称作“物种宝库”。广东省首个以“服务国家公园创建”为主责的建制法庭——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桂头法庭(南岭生态巡回法庭)便坐落在南岭的绿水青山之中。
秋去冬来,候鸟南飞。60多年来,一代代法院干警扎根于斯,不分四季,像候鸟一样踏遍1700平方公里辖区,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森林法官”的影响下,村民对世代相伴的森林心生更多敬意,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法官和林业部门负责人了解古树保护情况。
法官和林业部门负责人了解古树保护情况。
像候鸟一样“迁徙”
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鸳鸯……这些年,越来越多候鸟跋山涉水,来南岭过冬。森林法官“坐堂办案”之余,会像候鸟般“迁徙”,为无声的树木“发声”。
很多问题,是他们巡山时发现并解决的。
去年3月,天井山林场在林区种植了一批阔叶混交林。几个月后,不少树苗成了“光杆司令”。护林员巡查发现,是养殖户老刘家的牛啃食了树苗。面对责问,老刘认准了“死理”:“我祖辈都在这个山头放牛,现在凭什么不让放?”
罗斌衡搭上老刘的摩托车,一起前往天井山林场查看树苗补种情况。
罗斌衡搭上老刘的摩托车,一起前往天井山林场查看树苗补种情况。
多轮沟通未果,林场向桂头法庭申请颁布“禁止令”,禁止老刘的牛上山。法庭庭长罗斌衡走访发现,老刘以放牧为生,一旦颁布“禁止令”,将严重影响他的生计;但如果对其放牧放任不管,势必影响林地的幼苗生长。
一次次实地调解,罗斌衡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刚种下的幼苗大概1米高,只需长个两三年,就不怕牛羊啃食、踩踏了。于是,他促成林场在幼苗成长期,雇老刘当临时“护林员”,看管自己和周边养殖户的牛羊。问题迎刃而解。
法官和护林员在天井山林场查看树苗补种情况。
法官和护林员在天井山林场查看树苗补种情况。
桂头法庭辖区有4个镇、2个国有林场、1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众多自然景区。森林法官除了满山跑,还会在沿途设置“歇脚点”:在天井山林场、乳阳林场设置生态巡回法庭;在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设置巡回审判点;在云门山、大峡谷等4个景区设立旅游巡回法庭……
这些工作站散落在不同山头,不仅是森林法官的“休息站”,更是办案“前哨点”。附近的乡镇干部、村民游客遇到“麻烦事”,总会第一时间找他们。
青山不言,下自成蹊。森林法官跑得多了,逐渐摸清了每个镇、每座山的“脾气”:一六镇平原面积大,土地纠纷较多;游溪镇常住人口多,邻里纠纷较多;必背镇山区面积大,林地纠纷较多……他们实时响应,将矛盾化解在诉前。
一次,游溪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火急火燎地给罗斌衡打电话。原来,村里养殖户的牛啃食了隔壁种植户喷洒过农药的果树,导致一头牛死亡。罗斌衡挂断电话,立马驱车赶到。现场,当事双方各执一词,“火药味”十足。
见惯了“大场面”的罗斌衡并不急于开口,而是引导当事双方认真复盘:果园有没有已打农药的警示牌?围栏等防护措施做得够不够?……一合计,养殖户心中有了答案:果园尽了告知义务,是自家牛拱坏了围栏。两人握手言和。
经常在山里“转悠”,森林法官更加懂得大自然的美丽与脆弱。他们在每一片山头、每一个村庄种下法治的种子,让更多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为大自然“撑腰”
北纬23°37′至27°14′之间,地球同纬度唯一的“绿洲”就在南岭。森林法官心里始终装着“青绿”,想方设法为大自然“撑腰”。
辖区古树名木达数百棵,过去曾发生盗砍现象。但这些古树分布极广,单靠人力无法24小时保护;走访发现,村民更多是缺乏法治意识,并非蓄意破坏……
法官和检察官一起为一棵300多年树龄的南方红豆杉树挂上“司法保护令”。
法官和检察官一起为一棵300多年树龄的南方红豆杉树挂上“司法保护令”。
森林法官想了一招:联合检察院、林业部门给“树爷爷”挂上“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一一列举7大禁止行为,以法治之力护古树长青。
车行进山、步行进村,再沿着陡峭的栈道手脚并用往上爬……趁这段时间案子不多,罗斌衡和副庭长马伟辉抓紧联系检察院和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给山坳坳里的新一批古树挂上“司法保护令”。
当天下午是给一棵300多岁的南方红豆杉树挂牌。罗斌衡和马伟辉站在树两侧,小心地拉开带弹力的钢丝绳,在树上轻轻地缠绕一圈,再把“司法保护令”牌子扶正。“以后,更加没人敢欺负你了!”马伟辉抚摸着粗糙的树皮,轻声说。
到现在,森林法官已给辖区47棵一级保护古树挂上了“司法保护令”。下一步,他们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尽快给二级、三级保护古树也挂上牌子。
法官们在游溪镇中联村向村干部们了解古树保护情况。
法官们在游溪镇中联村向村干部们了解古树保护情况。
森林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不仅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森林法官们办起案来,也是明察秋毫。
2018年起,被告人老刘与某村签订租用山地协议,并成立公司对当地进行文旅开发。在没有取得审批的情况下,老刘多次雇人开挖山路、修建板房。
罗斌衡通过调取卫星图片、比对现场图片,精准认定老刘毁林面积达187.88亩。铁证如山,老刘认罪认罚,并承诺支付一笔450余万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费用。“我们的眼睛就是尺。”罗斌衡打趣地说。
环境资源案件比普通案件复杂,单个案件可能涉及刑事、民事和行政责任。森林法官吃透了一个个审理难点,总能抽丝剥茧,给破坏环境者开出“生态账单”。
好山好水变成“有价之宝”
盛夏时节,游溪镇中联村瑶客共生广场游人如织。不远处的稻田旁,不少人在一棵樟榕合抱古树下乘凉。大的樟树有500多岁,小的榕树也有100多岁,它们见证了村里一代代人的成长,是远近闻名的“夫妻树”。
法官和林业部门负责人一起,为一棵樟榕合抱古树修补虫洞。
法官和林业部门负责人一起,为一棵樟榕合抱古树修补虫洞。
去年,森林法官给这棵古树挂上了“司法保护令”。这个“老朋友”身上有旧伤,森林法官只要得空,喜欢约上护林员,一起来“拜访”它: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再给它涂上植物伤口愈合剂。村干部欣慰地说:“现在村民们都很自觉,连一片树皮都舍不得刮,更别说钉颗钉子了……”
森林法官日复一日办案、宣讲、普法,爱绿护绿的队伍日益壮大——
在这个管辖人口7万多的小小法庭,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森林的好、珍惜眼前的绿。哪里有树木被盗砍了、哪里有野生动物受伤了,哪里有人失火烧山了,村民们总会第一时间上报;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林业、公安、检察院、乡镇等力量拧成一股绳、一起上,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法官们把巡回法庭开到森林里,为游客普法。
法官们把巡回法庭开到森林里,为游客普法。
森林法官的审判理念,也从“重惩罚”转变为“重预防”,让“破坏者”变成“守护者”。比如,他们创新用好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特色举措,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更多修复选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人尝到生态保护的甜头:
辖区天井山林场、乳阳林场从曾经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探索出森林旅游、森林研学、森林康养等绿色经济,成为林区产业结构转型的生动缩影;不少农户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上有木材、林中有菌菇、林下有土鸡”等开发模式,将好山好水变成“有价之宝”……
草木抽芽、鸟兽归巢。“绿色家底”在这里愈发厚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采写:南方+记者 祁雷 杜玮淦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许舒智 张梓望
剪辑:南方+记者 许舒智
编导: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设计:南方+记者 谭唯
南方日报、南方+,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韶关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广东省天井山林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