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南方+记者体验消杀,原来他们这么辛苦!
8月15日17时,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腾冲社区的街巷,渐渐被一阵如轻纱般弥漫的白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水味。超低容量喷雾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雨后短暂的宁静——这里是蚊媒消杀作业的最前线。
南方+记者跟随民兵消杀突击队员,套上密不透风的雨衣,戴上紧勒的一次性乳胶手套和N95口罩,再扣上护目面屏。当那台沉重的超低喷雾机连同药水箱,重达18公斤压上肩背时,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切实的负担同时袭来。
雨后消杀是切断蚊媒孳生的“黄金12小时”窗口期,一场地毯式消杀行动旋即展开。这次突击行动,源于该社区15日报告的一例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它打破了此前连续4天“零新增”的纪录,区、镇蚊媒防控指挥部迅速响应。
消杀现场,药液在高压作用下化为极细密的雾幕,喷枪以30-45度倾角缓慢扫过,精准覆盖街巷角落、停车场绿化带、垃圾桶周边等蚊虫孳生的重点区域。
“伊蚊在清晨和黄昏时最活跃,我们必须抢在凌晨6-7点和傍晚时间段出击,效果最好。”民兵消杀突击队员李永铨抹了把额头渗出的豆大汗珠,声音在轰鸣声中依然清晰。
“这里麻烦重点喷一下!对,就是这个下水道口!”看到“全副武装”的消杀队员到来,街坊们热情地招呼着,言语中充满信任与期盼。队员们点头回应,调转喷头,对准隐患点,一丝不苟。
消杀绝非简单的“无脑喷洒”。它要求队员在机器的轰鸣与药雾弥漫中,时刻保持高度专注。护目面屏下,目光如鹰隼般快速扫视着每一寸环境——墙角堆积的物品、花盆底托残留的积水,都可能成为蚊虫的“育婴房”。发现目标,立刻调整步伐和喷枪角度,确保药雾精准覆盖。
雨后初歇,时近傍晚,但地面蒸腾的湿热气息丝毫未减。密实的防护装备如同一个微型桑拿房,记者亲历其中,十来分钟便感到汗水如细流般沿着额头、鬓角滑落,在护目面屏边缘聚集成滴,又迅速模糊了镜片。
背上的装备,每一步都顶着脊柱,压得人步履沉重。蒸腾的热气包裹全身,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皮肤上。
当终于卸下那身沉重的“盔甲”,一股巨大的轻松感瞬间涌遍全身,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震撼。
短暂的体验已让人精疲力竭,难以想象队员们日复一日、闻令而动,背负着沉重的装备,在湿热环境下高强度作业的常态。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视频拍摄:廖明璨
视频剪辑: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