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理工学院“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突击队行动持续升温、纵深推进,精心组织80余支精锐突击队,1400余名师生再次奔赴肇庆高要、四会等区域,并深入拓展至云浮、河源、茂名乃至粤东、粤北更多乡村腹地,将立德树人的课堂扎根于南粤乡村振兴的沃土。
经各学院推荐,该校30支突击队将在南方+客户端展示青春风采与智慧力量,快来为喜欢的队伍点赞。
广东理工学院30支突击队奔赴县域一线,你Pick哪支队伍?(可多选) “青春聚力,濠江启航”校团委实践团 相伴江城--助力乡村支教突击队 “泉韵薪传”融媒突击队 “暖阳心灵护卫队”实践团 “实干兴乡”突击队 “青春扬帆,同心致远”突击队 “艺创双百”突击队 振兴中华队 丹青筑梦突击队 农链拓新突击队 青春筑梦队 崀城逐风突击队 马冈红星突击队 青耘助农实践团 经管兴农实践队 田埂农创实践队 “暖耆绘村,青春力行”突击队 星火筑梦实践团 夏日逐梦青葵队 万绿河源情,服务暖乡行——乡梦筑行团 青春跃动队 “拾遗·数创媒传,启为创新”实践团 四会红脉传承先锋队 沼虾富农突击队 青禾筑梦队 智学灯塔突击队 智梦启航突击队 念民思众队 匠心筑梦突击队 智勇先锋队 提交
“青春聚力,濠江启航”校团委实践团
7月6日至13日,广东理工学院校团委实践团暑期赴汕头濠江区茂北社区,开展为期八天的“三下乡”暨“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员们开设合唱、心理、舞蹈等课程,见证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的成长;深入柠檬种植园进行产业调研,通过直播带货推广特色农产品,促进经济活力;以艺术活化乡村文化,队员们将潮汕民俗元素融入墙绘,为乡村增添新色彩;实践活动最后,队员们一起筹备文艺晚会,带着小朋友舞蹈表演,搭建文化传播桥梁。
该实践团通过教育帮扶、产业助推、艺术创作等形式,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展现了高校青年服务基层、赋能乡村的实践。
相伴江城--助力乡村支教突击队
1 受访者 供图
7月8日-13日,校青协“相伴江城--助力乡村支教突击队”前往阳江市江城区,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以墙绘美化村容、以支教点亮童心,为当地注入青春活力。
在村头闲置的围墙上,志愿者们手持画笔,巧妙构思,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农耕场景与现代乡村图景融为一体,让原本斑驳的墙面焕然一新,成为传递文明的“文化长廊”。
支教课堂上,志愿者们为当地学生开设了趣味舞蹈、手工、象棋、手语、绘画等课程。舞蹈课上,志愿者耐心指导每个动作;绘画课上,孩子们在草帽画上心仪的图案。课堂之外还与学生们游戏玩耍,倾听他们纯真的心声,“希望大哥哥大姐姐常来”,道出了最真挚的期盼。
“泉韵薪传”融媒突击队
1 受访者 供图
7月5日-11日,广东理工学院“泉韵薪传”融媒突击队一行15人,前往清远市佛冈县汤塘镇汤塘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由校融媒体(新闻)中心师生组成,助力当地温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队员们深入走访汤塘围古村落,采访当地老人、村委书记,系统梳理了汤塘700余年温泉文化的历史脉络。他们运用无人机航拍等数字技术,制作完成《汤塘泉韵》宣传片,生动记录下汤塘的特色民俗。同时,团队结合当地“岭南水乡”建筑特色与温泉元素,设计出包含温泉涌流、古村轮廓等意象的文旅Logo,为汤塘村打造独特的文化标识。
当下,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方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等问题,团队成员通过数字创新和视觉设计,让温泉文化焕发现代活力。
“暖阳心灵护卫队”实践团
1 受访者 供图
为解决青少年暑期“看护难”、教育资源不足及心理健康关怀等问题,“暖阳心灵护卫队”实践团前往肇庆市高要区南岸街道文峰社区,开展“三下乡”支教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精心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内容涵盖美术、手工艺术、音乐、朗诵及心理健康等领域。艺术教育方面,通过绘画、书法、粘土制作、树叶贴画等课程,激发青少年的创意思维与实践能力。“声乐工坊”课程以朗诵与音乐教学为核心,帮助青少年精进声音表达技巧,赋予其声音自信与情感力量。此外,活动穿插安全主题教育,增强青少年安全意识。
该实践团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继续秉持青春与奋斗精神,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实干兴乡”突击队
1 受访者 供图
7月6日,广东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干兴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丰溪小学,开展为期5天的“三下乡”支教活动。
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通过红色文章解读、观看革命题材影片和军姿讲解等活动,让乡村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
安全教育是支教的重点内容。团队结合当地乡村场景,创新开展“安全实践课堂”:在急救课程环节,模拟伤员晕倒,实地教授学生正确的急救方法;针对夏季溺水高发问题,队员们向学生讲解溺水自救与施救技巧。同时有象棋,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丰富乡村学生的暑期生活。
“青春扬帆,同心致远”突击队
1 受访者 供图
该突击队的16名队员在东莞市黄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支教旅程。
队员们深入了解学生年龄特征与兴趣偏好,量身打造了多元课程体系。手工制作、绘本创作、简易科学实验等活动轮番上演,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迸发创意;安全教育课则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将交通安全、防溺水等知识融入游戏。课堂上,队员们始终以鼓励回应每个提问,以掌声肯定每次尝试,学生们也从起初的羞涩腼腆变成踊跃发言、主动分享。
支教结束时,孩子们不舍的拥抱、队员们泛红的眼眶,都印证着这份双向成长的意义,让“青春扬帆,同心致远”的初心永远鲜活。
“艺创双百”突击队
1 受访者 供图
来自该校艺术设计学院的“艺创双百突击队”深入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开展“以艺赋能筑梦乡野”的七天实践。团队通过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与产业对接三维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文化传承上,团队深度走访金利龙舟博物馆,学习200余年龙舟非遗技艺,拜访传承人黄三根了解龙舟制作过程。艺术创作上,团队为金利高新区第一学校打造了总面积100余平方米的龙舟主题墙绘和互动地绘,融合龙舟鳞甲纹、水波纹等传统元素,特别设计的体感游戏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产业对接上,团队创新开发了龙形雪糕和五金齿轮雪糕等文创产品,将龙舟造型与当地工业特色融合,镇政府及服务学校对团队工作表示充分的肯定。
振兴中华队
1 受访者 供图
该校艺术设计学院“振兴中华队”奔赴汕头市濠江区礐石街道茂北社区,开展墙绘实践活动。在茂北社区,他们以墙为画布,用画笔勾勒创意,提前调研社区文化特色,将当地民俗风情融入设计,从构图设计到调色绘制,精心打磨每处细节。
一幅幅墙绘,为社区老旧墙面赋予新活力,让原本单调的建筑成为传播文化、展现艺术的载体,也吸引居民驻足欣赏、交流,营造出浓厚文化氛围。
此次实践,成员们直面户外作业的高温、墙面绘制的技术难题,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力,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
丹青筑梦突击队
该校丹青筑梦突击队于7月8日至16日携创意与热忱,奔赴肇庆市高要区金利中心小学,以斑斓色彩勾勒图景,用艺术笔触点亮校园活力。
活动启动之初,突击队成员深入校园实地考察,与师生深度对话,精准捕捉校园文化诉求。结合学校足球特色与当地龙舟文化底蕴,最终确定以“活力足球梦,传承龙舟情”为墙绘设计方向,通过艺术创作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传承地域文化,将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
农链拓新突击队
7月6日至12日,该校农链拓新突击队前往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为双轨主线,深入乡村腹地,通过房屋安全排查、非遗文化调研,为当地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在房屋排查工作中,突击队跟随村干部走访各村,细致记录危破房、泥砖房的清拆面积与改造现状,形成详实的数据报告,为当地房屋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团队深入洋篮非遗工坊,与传统手工艺人交流,了解洋篮产业的兴衰历程。突击队还走进乡村院落,记录下老一辈手工艺人的坚守与期望,通过实地调研,为洋篮产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青春筑梦队
该校“青春筑梦队”奔赴肇庆市高要区南岸街道夏岗社区,聚焦基础教育,为当地小学至初一的孩子们,带去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
自7月初进驻夏岗社区以来,“青春筑梦队”结合学生需求,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涵盖学科辅导、兴趣拓展、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队员们通过趣味手工、硬笔书法、科学实验等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美术、音乐、体育等素质教育活动,帮助乡村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团队还组织了“红色故事会”“家乡文化分享”等特色活动,引导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岭南文化。
崀城逐风突击队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该校崀城逐风突击队于7月13日至20日奔赴清远大崀镇,开展以“设计研学路线,打造当地文创”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为小镇文旅注入青春创意。
调研阶段,队员们走访镇政府与各村村落,通过与村民深入交流,梳理出大崀镇松林村、沙田村等区域的特色生态资源,并设计了以“生态探索”“人文体验”“农耕实践”为一体的研学路线。
队员们走进乡村围屋与传统作坊,沉浸式体验民俗文化;深入田间地头,学习西洋菜的种植技术。在文创设计环节,队员们以大崀镇特色元素为灵感,推出系列文创:提取当地山水轮廓设计成书签、冰箱贴,还制作了“大崀记忆”明信片,让青春创意为大崀镇增添光彩。
马冈红星突击队
7月6日,该校马冈红星突击队赴江门市·开平市马冈镇,围绕党建引领、产业调研、教育帮扶、绿色生态、文化传承五大主题,为乡村振兴绘就“五彩画卷”。
队员们走进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等红色基地,让党建的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血脉;深入马冈鹅养殖基地,参与直播带货,为特色农产品拓宽销路;前往马冈镇中心小学开展科普课堂、讲红色故事,让教育浸润乡村角落;探访竹编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为乡村增添文化活力。此外,队员们调研乡村环境,提出垃圾分类等建议,让绿色理念扎根乡村。
青耘助农实践团
7月5日至11日,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青耘助农实践团走进肇庆市怀集县连麦镇。团队在文岗峥晖园跟随农户辨识作物、聆听农业科普;到漫里路综合研学基地调研产业创新;于文岗村史馆触摸老物件感知乡村根脉;躬身田间,凌晨入韭菜地学摘菜,烈日下在稻田除草,亲身体味耕耘的艰辛。
成员们更以创意赋能助农,在长岗村墙面绘制稻穗与新居,为村落增添艺术气息;化身“水果主播”在峥晖园开展直播助农带货,用详实讲解与互动推广文岗蜜梨、鹰嘴桃;走进莲社村送慰问、开设防溺水小课堂。
七天时光,成员们从“异乡客”成长为懂农情的“实践者”,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绽放光彩。
经管兴农实践队
7月7日至13日,该校“经管兴农实践队”一行21人奔赴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深耕乡村文化沃土,发掘整理当地红色故事与乡土文脉,运用青年视角与新媒体技术,拍摄宣传短视频,直播发展成果,活化乡土记忆,带动文化品牌增值。
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乡情——在葡萄园架起三脚架,于革命馆重拾红色记忆,用调研笔析解产业困局。
这支以“电商助农”为抓手、以“智汇乡村”为理念的青年队伍,将经管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深度对接,在电商直播间、田间地头、红色展馆、绿色电厂中书写了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田埂农创实践队
1 受访者 供图
1 受访者 供图
7月8日至14日,该校建设学院田埂农创实践队走进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隆都镇,队员们深入调研明清古厝群,追溯乡村历史文脉;赴革命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走访慰问溪南镇独居老人与抗战老兵,传递社会关爱;开展“彩绘乡村”创作,为古村注入青春活力;走进万亩莲田与稻田,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有了鲜活注解。
不少地区仍存在传统文化传承乏力、特色产业发展滞缓等挑战。队员们在古今对话中感受乡村发展肌理,在艺术创作中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他们表示,将始终怀揣对乡土的热爱,以青春之力续写乡村发展新篇。
“暖耆绘村,青春力行”突击队
1 受访者 供图
1 受访者 供图
7月6日至13日,该校“暖耆绘村,青春力行”突击队深入肇庆市南岸街道科德社区,旨在回应社区儿童暑期缺失陪伴、老年群体情感关怀不足、公共空间文化氛围提升需求。
突击队聚焦文化、教育与艺术领域,开展多元化服务实践:面向社区儿童开设防溺水急救讲座、非遗漆扇制作、智趣石绘涂鸦及科学净水实验等特色课程;在社区干部带领下深入走访长者,联合村委举办温情联欢会,通过互动交流与粮油物资传递温暖关怀;并重点推进社区主题墙绘建设。
队员们顶着酷暑深入考察需求,优化设计方案,并邀请居民共同执笔创作,使墙绘成为凝聚社区情感、提升文化认同的载体。
星火筑梦实践团
该校星火筑梦实践团在佛山市容桂振华社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为孩子们精心开设系列特色课程。
外语课上,英语绘本朗诵和动画配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手语课堂中,《仰望星空》指尖流转,《虫儿飞》化作萤火翩跹;队员们还结合岭南区域特色,教授粤语童谣“落雨大”和手工彩泥醒狮;课堂还融入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手工竹编小船变身教具,演示防溺水知识,彩笔描绘的“情绪小怪兽”成为情绪管理的工具……
此外,实践团还走访调研了清晖园和顺德工业发展馆,感受岭南园林的历史底蕴,触摸现代工业的脉搏。
夏日逐梦青葵队
1 受访者 供图
夏日逐梦青葵队由10名学生成员及3名指导老师组成,在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鲁岗村开展夏令营义教活动。团队以“赋能乡村教育,播撒成长种子”为宗旨,结合地方教育需求设计课程体系,涵盖学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三大模块。
团队成员根据鲁岗村儿童年龄特点,开设涵盖语文阅读、数学思维、英语启蒙的基础课程,同时设置手工艺术、体育游戏等特色课堂,累计服务当地6-12岁儿童20人次,单日课程时长超6小时。
为保障教学质量,团队建立“课前备课研讨—课中动态调整—课后总结反馈”工作机制,每日开展教学复盘会,针对学生课堂表现优化课程内容。
万绿河源情,服务暖乡行——乡梦筑行团
该校“万绿河源情,服务暖乡行——乡梦筑行团”赴河源市东源县涧头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在“探索篇”中,成员们走进养老院,以陪伴关怀温暖老人,体悟敬老爱老意义;深入葡萄园,与农户交流、记录种植经验;俯身田埂帮收晒稻谷,感受农耕辛劳与丰收喜悦;驻足红色基地,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
在“支教篇”中,成员们在大往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为期五天的综合素养及红色教育课程,涵盖环保手工、风筝制作、爱国教育、绘画扎染、文物教育等内容,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活力。
青春跃动队
1 受访者 供图
该校青春跃动队踏上肇庆市高要区水南镇的土地,队员穿梭在老人家中,手中的物资传递着暖意,血压仪上跳动的数字承载着关切,每个动作都饱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情。他们用才艺点亮午后,用智慧筑牢安全防线。
青春跃动队以行动诠释着“百千万工程”的深意:让知识扎根乡土,让温暖浸润人心,让青年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脉搏。
“拾遗·数创媒传,启为创新”实践团
1 受访者 供图
为深入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乡村振兴部署,响应非遗保护号召,该校信息技术学院“拾遗·数创媒传,启为创新”实践团,赴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新溪村,开展主题为“探非遗底蕴,助乡村传承——数字赋能连山壮瑶文化新活力”的“三下乡”活动。
针对省级非遗“壮狮”面临的传播受限、年轻群体关注不足等挑战,团队以数字化传播为手段,激活壮狮文化的生命力:走访当地村委会、传承人、队员及村民,精准采集口述史料,建立“口述史档案”;设计8个融合壮狮动作社交表情包,创作舞狮动画IP及宣传视频;推出7篇推文并上线专属小程序,架起高校与民族地区的文化桥梁。
四会红脉传承先锋队
7月6日-12日,四会红脉传承先锋队前往肇庆市四会市东城街道和地豆镇,以文旅视频为载体,系统梳理了四会市“玉魂红脉"的文化内涵。队员们先后走访调研东城街道、市博物馆、玉器交易市场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代表性场所,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理解了玉文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传承要义。
调研发现,四会市虽拥有丰富的玉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但因宣传推广不足,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为此,团队重点采集了玉器制作工艺、市场交易实况、革命遗址风貌等核心素材,运用专业影像技术制作可视化传播内容,提升四会文旅品牌影响力。
沼虾富农突击队
1 受访者 供图
该突击队以肇庆高要罗氏沼虾主产区为长期服务点,聚焦罗氏沼虾养殖产业存在的“养殖周期长、人力经验依赖高”两大痛点,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组建跨专业青年团队,把课堂实验田搬到万亩虾塘,让科研成果在泥土里生根。
突击队坚持“课堂—田间”双轮驱动:在课堂端,师生共建算法模型、水质传感器和数据中台;在田间端,把溶氧、水温、pH等实时参数一键翻译成简明易懂的“数字指令”,让手机成为农户的新农具,实现精准投喂、提前预警、科学管控。
团队同步建立校地联合培养机制,学生探索解决方案、教师跟踪指导,形成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持续输出可复制的智慧养殖方案。
青禾筑梦队
该校“青禾筑梦队”在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开展“三下乡”活动,助力金渡端砚文化传承与推广。队员们通过史料展板和实物展示,系统介绍金渡端砚的历史渊源——从宋代成为贡品的辉煌,到如今作为区级非遗的保护现状,展现其“石质细腻、发墨如油”的独特品质。
当地资深端砚匠人现场演示采石、设计、雕刻等核心技艺,青灰色端石在刻刀下渐显山水、花鸟纹样,队员们近距离观摩学习,探寻传统工艺中的文化密码。队员们还走访多家老字号砚坊,与匠人座谈,记录端砚技艺的传承故事和当代发展困境,整理成调研笔记,为当地文化保护提供青年视角的参考。
智学灯塔突击队
由19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师生组成的智学灯塔突击队,奔赴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察步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暨乡村教育振兴专项行动。
晨光微熹,队员们铺开作业本,将一道道难关难题拆成故事;机器人课堂马达轰鸣,当第一辆遥控小车成功转弯,掌声久久回荡;禁毒与防溺水主题宣传在情景剧中开展演示;七七事变纪录片在幕布上重燃历史烽火,童声齐诵“铭记历史”。
一周的朝夕相处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偏远乡村教育资源匮乏、设施老旧带来的隐痛。队员们郑重承诺:将以专业所学化作科技灯塔,持续关注乡村教育,让更多孩子在科技与梦想的光芒中振翅高飞。
智梦启航突击队
该校智能制造学院“智梦启航突击队”深入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细滘社区,充分发挥创意,绘制系列生动美观的墙绘作品,有效美化了社区公共空间,更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优秀文化、彰显社区风貌的载体,为居民营造了具有文化气息的生活环境。
突击队还组建了专业的采访摄制小组,深入社区一线,用心倾听居民心声,挖掘社区故事,将镜头聚焦于活跃在细滘的志愿服务组织与个人。通过真实记录志愿者日常工作、辛勤付出,摄制小组深刻展现社区服务的价值与意义。
念民思众队
该校“念民思众队”深入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开展以“挖掘本土特色,赋能研学旅行”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核心目标是为古水镇设计一条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研学路线。
为此,团队系统性地开展三大板块工作:一是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成员们通过多角度访谈广泛收集古水镇特色资料,为后续路线设计奠定基础;二是实地考察与项目体验;三是整合设计研学路线,基于详实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设计出为期一天的研学路线方案。
团队还制作了主题宣传片,让更多人爱上这个山清水秀的小镇,让工作成果为古水镇发展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匠心筑梦突击队
1 受访者 供图
该校匠心筑梦突击队于7月5日至12日到广州市梅花街道梅花村开展“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在环境治理方面,团队重点推进垃圾分类与污水处理工作,在垃圾分类点进行现场分拣操作示范,耐心向居民讲解分类知识。同时,实地勘察并动手清理部分淤堵的污水沟渠,移除淤泥,营造更清洁的公共环境。
在服务居民方面,团队开展了细致的电话寻访,特别关注社区内的独居老人和特殊困难群体,了解其生活近况与实际需求。针对居民反映的电器故障问题,团队发挥技术特长,在现场设置简易的维修家电服务点,为居民检修电风扇、电灯等小家电,解决实际生活的不便。
智勇先锋队
7月7日,该突击队奔赴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梅蒙峒古村,深入古村肌理开展多维实践:在“瑶胞娇客栈”与村民围坐交流,探寻紫苏酱背后的文化密码,并亲手体验制酱过程;走进年近百岁的老党员家中,聆听岁月坚守的初心故事,从莲姐讲述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新貌中,感受乡村的传承与活力。
此外,队员们在抢花炮民俗活动中夺得第一名,在篝火晚会上与村民手拉手载歌载舞、体验踩竹竿活动。通过系列实践,深挖壮瑶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吴良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