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目以四季为纲、体质为本,解读常见皮肤顽疾与亚健康困扰,提供“辨证施养”的实用方案。用通俗语言传递千年医理,让中医智慧浸润日常,助您解锁内外兼修的健康密码。
医学指导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暑热即将结束,但余热未消,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此时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渐长,大家是否常常感觉到口干、乏力或者皮肤干燥瘙痒?这些可能是阴液不足或阳气未敛的表现。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处暑期间顺应天时的养生之法。
处暑的特点
1. 余热未消:白天气温仍然较高,容易耗气伤津而导致口干、咽痛等症状。
2.秋燥渐显:空气的湿度降低,容易出现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
3.阳气收敛:自然界阳气开始内收,人体需要顺应这一变化,避免过度耗散阳气。
养生原则:润燥、敛阳、健脾
处暑时节,暑热渐退,秋燥初显,天气由热转凉,但"秋老虎"的余威仍在。《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时养生,需注重滋阴润燥、收敛阳气,同时兼顾健脾祛湿。
处暑养生食疗与方法
1. 润燥:秋燥易伤肺阴,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
• 推荐食物:马蹄、百合、银耳、莲子、莲藕、石斛、麦冬、蜂蜜。
• 推荐茶饮:马蹄莲藕冰糖饮。
材料:马蹄5-7颗,莲藕半根,银耳1朵,冰糖适量。
做法:马蹄、莲藕洗净、去皮、切块,与泡发的银耳一同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熬煮20分钟,根据口味加入冰糖调味即可。还可以加枸杞10g、大枣3颗调味。
功效:滋阴润肺。
2. 敛阳:处暑后阳气渐收,需避免过度耗散
• 起居调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 运动建议:选择温和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大汗淋漓的情况。
• 艾灸穴位:涌泉穴(引火归元,改善失眠);肺俞穴(润肺止咳,增强免疫力)。
3. 健脾:夏季贪凉易伤脾阳,处暑时节需健脾祛湿
• 推荐食物:茯苓、莲子、芡实、山药。
• 食疗方:四神芙蓉汤。
材料:茯苓10克,山药10克,莲子10克,芡实10克,兰州鲜百合1颗,马蹄30克,瑶柱3粒。
做法:
①上述食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除百合外,与所有材料一起入锅,隔水炖90分钟。
②兰州鲜百合在出锅前5分钟加入,味道更鲜甜。
③莲子要去心,心火旺、有口苦的时候可以留3-5粒莲子心加入一起炖汤。
功效:健脾祛湿,生津润燥,养颜润肤。
处暑养生小贴士
1.忌过度贪凉:处暑后虽有余热,但注意不要过量饮冷,以免伤脾阳。
2.晨起喝温水:可以帮助肺气宣发,预防秋燥。
3.过敏人群:初秋花粉增多,过敏性鼻炎的人群应少吃海鲜、芒果等发物。
来源 | 广州新闻资讯广播
初审 | 陈凌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