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有媒体发布测评内容称,送检8个热门奶茶品牌“王牌产品”,结果显示,喜茶、奈雪、茉莉奶白、霸王茶姬、爷爷不泡茶5款茶饮品牌产品中存在反式脂肪酸。其中,喜茶烤黑糖波波牛乳茶产品被检测出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为0.113g/100。
对此,记者询问相关品牌。截至目前,喜茶、霸王茶姬给出明确回应:被检测产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050-2011)关于“0反式脂肪酸”(低于0.3g/100g)的声称要求。奈雪公司层面虽未出具正式回应,但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他品牌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
同时,部分涉事茶饮品牌表示将保留追究相关方面法律责任的权利。
多糖问题同样突出
网易财经发布文章《送检8大奶茶品牌:喜茶奈雪等5家产品检出反式脂肪酸 糖钠含量普遍偏高》称,网易财经近期将喜茶、奈雪、蜜雪冰城、茉莉奶白、霸王茶姬、爷爷不泡茶、沪上阿姨、茶百道8个主流茶饮品牌的“王牌奶茶”送检专业机构。
其中,喜茶的烤黑糖波波牛乳茶、奈雪的金色山脉珍珠奶茶、茉莉奶白的栀子奶白、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爷爷不泡茶的空山栀子,这5款奶茶被检出反式脂肪酸。
除了反式脂肪酸,该文章还指出,送检的8款奶茶含糖量均不低。蜜雪冰城珍珠奶茶(大杯650ml)以50.82克总糖量位居榜首,相当于11块方糖,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成人每日添加糖上限(50克),即使含糖量最低的茶百道招牌芋圆奶茶,每100克仍含3克糖。
回应聚焦3点
梳理喜茶、霸王茶姬的品牌回应可以发现,主要聚焦3方面。
1.为何检出反式脂肪酸?
植脂末也可做到“0反式脂肪”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显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来源分为天然来源和加工来源,乳及乳制品中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平均含量为0.83g/100g。这也导致了使用真奶的茶饮产品在检测中出现微量反式脂肪酸的现象。
品牌回应称,如今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氢化植物油等食用油脂制品中的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出现了使用非氢化工艺的油脂制品,使得很多氢化植物油、植脂末、代可可脂等产品所含的反式脂肪大幅下降,甚至实现了“0反式脂肪”。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进一步谈到:“现在用‘真牛奶’‘轻奶油’的,可能因为奶油中的天然反式脂肪酸而被‘检出’;用植脂末/厚乳/奶茶基底乳的,反倒不大可能检出反式脂肪酸。”
2.为何主打天然原料的产品反而含量高?
天然奶源自带“微量”
被送检的8款奶茶产品中,喜茶的烤黑糖波波牛乳茶含钠最高为942mg/kg,同时0.113g/100g反式脂肪酸含量同样最高。
对此,喜茶声明表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来源分为天然来源和加工来源,牛奶等乳品中存在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显示:乳及乳制品中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平均含量为0.83g/100g。这也导致了喜茶等多个品牌使用真奶原料的产品在检测中出现微量反式脂肪酸的现象。
3.媒体测评可信吗?
有误导公众嫌疑
近年来,由于各类不规范的第三方测评引发的争议持续增多。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媒体不应该用“检出反式脂肪酸”来误导公众。他强调先行工艺下,用植脂末等原料的奶茶反倒是不大可能检出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也不是洪水猛兽。
【专家解读:“0反式脂肪”不等于绝对零含量,科学认知是关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临床营养科主任邓宇虹:
一、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反式脂肪酸在日常饮食中广泛存在,分天然来源与人工来源,具体为三类:
1. 加工食品:如蛋糕、甜点、代可可脂巧克力、冰淇淋、沙琪玛、威化饼干等预包装食品。常用起酥油、人造奶油或人造黄油的食品中往往含有反式脂肪酸,其中人造奶油和人造黄油含量较高,起酥油相对较低。
2. 反刍动物:牛、羊、骆驼等动物的肉、脂肪及乳制品(如鲜奶、奶粉、酸奶)中也含有反式脂肪酸。这是因其胃中微生物与饲料发生氢化反应所致,其中羊肉含量较高,酸奶较低。
3. 高温烹调:植物油在高温精炼过程中(如脱臭)也会形成反式脂肪酸。
二、反式脂肪酸的主要危害
目前研究多集中于食品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其主要危害是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及冠心病风险,易导致血栓其次还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损伤肝脏,引发早衰; 以及导致记忆力下降,增加肥胖概率,影响生育能力等。
三、能做到0反式脂肪酸吗?
尽管反式脂肪酸对健康不利,但完全避免摄入几乎不现实,天然食物如牛羊肉、奶类和烹调油中亦含少量。目前我国已对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进行严格管控: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基本不再使用部分氢化油脂,精炼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普遍较低。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若食品使用氢化油脂,须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若含量 ≤0.3%,可标示为“0”,表明氢化油比例极低或氢化较完全。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人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换算到日常饮食中,即一位成人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应不超过2克。我国居民目前人均日摄入量为1.06克,低于WHO限值,总体风险可控。
建议日常控制烹调油用量(每日25–30克),多样化选择油类并减少煎炸,多采用蒸、煮、炖、快炒等方式。
总之,反式脂肪酸虽应限制,但并非“毒药”,偶尔少量摄入无需过度担忧。
南方+记者 李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