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差点成为“香港”。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最先觊觎舟山,而后取道香港。100年后的1942年,舟山与英国再生关联,这一次,中国人救了英国人。
01
里斯本丸沉没
距离舟山东极岛不远的海底,一艘大船在此长眠。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另一端,日军击败英军,占据香港。
1942年9月底,1800多名英国战俘被押上货船“里斯本丸”,从香港运往日本做苦工。
10月1日清晨,“里斯本丸”行至浙江舟山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击中。
底舱的英军战俘展开自救。一、二号舱的战俘艰难地打开压舱板,爬上甲板,跳海求生;三号舱由于通向甲板的梯子断裂,无法出逃,永远地沉入了海底。
落海的英军战俘被日军扫射,绝望之际,一条条小渔船出现,冒着枪林弹雨打捞海里的英军。
这些渔民来自附近的东极岛,他们一趟趟划着小船往返于海里与岛上,从上午一直搜救到午夜,最终救上来了384名英军。
据参与救援的渔民后代回忆,当时的渔民并不知道落入海中的是什么人,但是“海上有难,必救”,这是祖训。
10月3日清晨,荷枪实弹的日军登岛搜捕战俘,除了被渔民藏在山洞里的3人外,其他381名英国战俘都被日军押走。
随着3名战俘被悄悄转移,渔民们回归了往常的生活,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02
东极岛
去年,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从受难英军的角度回顾了这段历史。今年的新片《东极岛》采用的是故事片的形式,从之前未被关注的渔民的视角展开画面。
《东极岛》上映后,评论两极分化,甚至连舟山民众的看法都大相径庭,让人觉得很迷糊。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好在哪里,问题又有哪些。
区别于纪录片,故事片需要制造冲突、塑造人物、打造视听,以抵达更广泛的受众。
《东极岛》前半段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岛上,展现日军的残暴行径;后半段故事转到海上,表现渔民的救人大义。节奏前缓后急,叙事欲扬先抑。
影片前段,渔民们都戴着斗笠,面目是模糊的。决定出海救人后,众人摘掉斗笠,千帆竞发,观众压抑了许久的情绪在此刻释放。同一片海域,日本人在杀人,中国人在救人。
《东极岛》采用了IMAX特制拍摄,带来了更佳的沉浸感。影片在摄影、光线、色彩、特效上都可圈可点。开场有一分多钟的画面,主角在水下自由徜徉,安静美好,让人身临其境。岛上写意的镜头,风吹草摆,有塔可夫斯基电影《镜子》的既视感。
船上与水下拍摄经验的积累,是完善中国电影工业化链条的重要一环。好莱坞有《泰坦尼克》《敦刻尔克》《加勒比海盗》,我们也需要有这样工业级的大片让更多人知晓这段历史。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在东极岛东侧有一个两兄弟岛,阿赑(朱一龙 饰)、阿荡(吴磊 饰)两兄弟就是这座岛的化身,两人从海里来最终又回到海里。阿荡是神性的,自始至终秉持救人的理念,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阿赑是野性的,在阿荡去世后,开始救人,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像动物一样展开杀戮。东极岛的渔民为什么敢冒着枪林弹雨去救人,中国人可以很善良,但是从不缺血性。
除阿赑外,其他角色也完成了成长:之前懦弱的保长(杨皓宇 饰)敢对着日军大骂;曾是逃兵的教书先生(陈明昊 饰)敢闯日军堡垒;阿花(倪妮 饰)打破女性不能出海的桎梏;隐忍的渔民扬帆起航。
问题又有哪些呢?
身为女性的阿花被禁止出海,理应缺少经验。在影片后段阿花却如大将军般,指挥着救援船只;在阿花救人时,后面全是女性在拉绳子,让人觉得很突兀。
影片加入女性主义维度没有问题,但是加得刻意了。女性能够出海很重要,但是,影片中最急迫的是救人,究竟是男人救的还是女人救的此刻不是重点。倪妮的表演很给力,但应该是戏份有被删减,导致阿花的存在就是为了代言女性主义,缺少铺垫,人物就会悬浮。
影片后段,阿花跪在祠堂前,一大段“不能忍”的独白,促使渔民们觉醒,一个年轻渔民说出“得救”这样不太聪明的台词。
拍电影有十八般兵器可以用,镜头、光影、声音、表演、场面调度……靠台词输出来左右故事走向,这种手段过于单薄。当然这一段也有叙事作支撑,阿花凿穿了墙壁,令祠堂重现,但这件事的力道又没有那么强,强到配合台词就可以开启民智。
朱一龙、吴磊为了饰演阿赑、阿荡两兄弟,在身体和水性上都做了充分准备,朱一龙坦言这样的身体准备让他与角色融为一体。但是,两个人的肤色、体形、发型又过于相似,根据两人的性格,在外形上有更大差异也许更好。
配乐过满,反而是影片开场那一段无声的海中徜徉令人神往。阿荡死后歌声响起,但画面上出了歌词,使人出戏。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追求现代感,阿赑是这部片子里的超级英雄:单刷日军碉堡、两次进入里斯本丸,在大浪中接驳船只。这种中国队长式的人物在纯虚构的影片里没问题,然而在靠集体推动的真实历史事件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往往难以令人信服。
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主题。历史上,东极岛渔民拯救落水英军是出于最朴素的“海上有难,必救"的理念,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营救,无关种族、国籍,无需外在推动,在这种能够定义“人类”的特质面前,任何戏剧性都显得画蛇添足。
纵有太多缺憾,《东极岛》仍有其意义,主创团队历时6年筹备、7个月拍摄,用工业级别的制作,为历史缝隙中的无名英雄们打造了流动的丰碑。
在“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中,一方对生命的亵渎与另一方对生命的尊重,形成了两极对照。不管是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还是电影《东极岛》,都在完成同一件事——打捞起那段尘封的历史,让后人看到战争的残暴,同时也见证人性的崇高。
在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那些闪烁的人性微光,是永不沉没的方舟。
作者 | 卢 佳
编辑 | 楼 主
校对 | 赵立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