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团队在H5N1禽流感病毒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其研究成果荣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这是佛山大学首次作为第一通讯单位、佛山大学学者首次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也是该校继去年12月在《Lancet Microbe 》(《柳叶刀-微生物》)发表文章后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佛山大学的科研活力和国际影响取得新提升。
硬核创新
研究成果接连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Science》(《科学》)是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科学期刊,自1880年创建以来,在科学领域一直保持着权威的学术地位。佛山大学此次在《Science》(《科学》)发表的文章,深入解析了H5N1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演变的关键机制,为应对未来潜在的流感大流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干预策略。
这一研究成果由佛山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黄淑坚、张克山、温峰领衔完成。文章探讨了H5N1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正经历快速演变,其宿主范围在近年来显著扩大。例如,N193K和N193D等突变增强了病毒对人源唾液酸受体的亲和力,T199I等突变则扩展了病毒的受体结合谱,而Q226L甚至导致H5蛋白完全转向结合人源唾液酸受体。
温峰(右一)与团队成员进行实验操作。
温峰(右一)与团队成员进行实验操作。
基于这些发现,佛山大学研究团队建议加强对H5N1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的检测,并创新检测方法,构建更完善的全球监测网络,实时追踪H5N1病毒的演变动态,并开展跨物种监测,从而有效防范病毒的跨种传播。
“近五年来,佛山大学兽医学科在《Science》(《科学》)等国际顶刊已发表二十余篇高水平论文,但学校作为第一通讯单位、学者首次作为第一作者,在建校以来还是第一次,标志着学校的科研活力和国际影响取得了新提升。”佛山大学有关负责人说。
同样是聚焦H5N1禽流感病毒,佛山大学同一研究团队还成功研发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论文于2024年12月在《Lancet Microbe 》(《柳叶刀-微生物》)上发表。据悉,《柳叶刀-微生物》是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旗下的专业子刊,专注于微生物领域的高质量临床与基础研究。
“我们将这一新的检测方法命名为‘流感病毒-受体亲和力检测方法’,其打破了传统技术局限,实现了三大突破。”黄淑坚说,一是灵敏度实现几何级增长,较传统ELISA技术提升了1万倍;二是检测时间从过去的数周大幅压缩至2天;三是检测成本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这一检测方法就像给禽流感病毒装上了北斗定位,能精准捕捉到受体结合的微弱信号。”温峰形象比喻道。
不过,佛山大学研究团队也坦承,这一技术突破离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我们接下来将尽快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使其早日走上生产线,为降低大流行风险提供关键的科技支撑。”
黄淑坚(右一)、温峰(右三)团队前往活禽批发市场,进行监测采样。
黄淑坚(右一)、温峰(右三)团队前往活禽批发市场,进行监测采样。
接力传承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管齐下
佛山大学在禽流感病毒研究领域所体现出的深厚积淀,得益于科研团队的持续接力。
早在1996年,佛山大学的前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便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株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GD/96),为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从那时起,佛山大学兽医学科研究团队便与禽流感病毒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近3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在禽流感防控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华南地区兽医学科的重要力量。”黄淑坚说。
自1996年我国首次发现H5N1病毒以来,这一高致死率的禽流感病毒正悄然演变。最新监测显示,过去三年已有70余种哺乳动物感染H5 clade 2.3.4.4b,包括奶牛、猫、马等新型宿主。这表明该病毒正在突破物种间的天然屏障,跨物种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公布的数据更是敲响了警钟,人类感染H5N1病毒后的病死率高达48%。
病毒在演变,科研手段与干预策略也在升级。围绕禽流感病毒研究,佛山大学通过“任务拆解-优势互补-数据共享”模式,与兄弟高校及科研机构深化合作。
以H5N1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演变的研究为例,多家高校与科研机构握指成拳、协同攻坚:佛山大学发挥牵头作用;华南农业大学提供平台和技术指导;江西农业大学提供野鸟与家禽样本;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提供了相关糖链受体;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在病原学研究方面提供支持。
“各方积极交流沟通,合作成果已形成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凸显协同创新的科研效能。”温峰表示,每次病毒变异都是新的挑战,科研团队将与病毒赛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管齐下,努力为病毒防控装上“预警雷达”。
采写:南方+记者 高雨宁 叶能军
佛山大学供图
通讯员 束漫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