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来了!以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

南方评论 2025-05-22 12:43

文 | 王庆峰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至关重要。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在不久前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继续加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民营经济大省,广东小微企业数量占经营主体数量约九成,贡献营业收入占比约五成,贡献就业人数占比约六成,是保持经济稳健运行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8万家。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激活创新,小微企业的作用都不可替代。支持小微企业就是支持民营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克服困难、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坚决消除阻碍企业融资的各种隐形壁垒,推动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

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之举。长期以来,小微企业和银行处于信贷链条两端,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小微企业“喊渴”,融资可得性、便利度不够;另一方面,银行“喊难”,因为信息收集成本高。在企业发展历程中,一笔贷款就可能决定其发展命运。去年以来,广东建立省、市、区县三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粤信服”平台为基础载体,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这一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企业端,可以全面了解银行的贷款政策,相关融资需求可以自主选择、直接提交银行机构进行对接,且有市县专班进行融资辅导;银行端,可以全面了解辖内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开展精准帮扶,切实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让依法合规经营、有真实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都能通过这个机制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区县最贴近基层,最了解小微企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区县;低成本信贷资金能否直达基层,打通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关键也在于区县。去年以来,广东在区县层面启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初筛形成“申报清单”;对“申报清单”内企业,再进一步认真审核,形成“推荐清单”推送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负责开展企业对接工作,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今年一季度,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2万亿元,占全国增量比重9.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19.6%;贷款户数达380万户、同比增长17.3%……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反映着企业的需求。一个个数据,展现着金融对小微企业的稳固支持,也折射出小微企业发展活力足。

小微企业在成长路上需要更多金融支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断完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首先,要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尤其要关注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外贸型小微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支持,助力“科技新苗”长成“参天大树”,助力外贸企业“扬帆出海”。其次,要畅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银行系统之外的各类机构补充作用,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此外,还要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小微企业等重点群体相关信息共享,帮助金融机构对经营主体进行“精准画像”,克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后,要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性金融产品,加大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对各类风险补偿、贴息政策性金融产品的整合力度,实现一站式办理,切实有效缓解银行“不敢贷”“不愿贷”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助力每一笔“小生意”,方能成就经济发展“大未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建立,是我国金融政策的一次重要创新,也是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需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加强政策引导与协同联动,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紧密围绕“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目标,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以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助力其成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总策划:郎国华

策划:陈枫 何又华 罗彦军 丁建庭

统筹:吴哲 袁佩如 王会赟 

采写统筹:陈颖  唐柳雯

编辑统筹:李江萍

美编统筹:张文越

校对统筹:钟盛洋

编辑 朱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