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好“丰”景,粤来越丰收

南方农村报  2025-09-23 09:00

金秋九月,麦浪翻,棉海涌。南疆大地,铺展出一幅安定祥和、物阜民丰的锦绣画卷。

万里不为远,粤新一家亲。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片热土不仅迎来五谷丰登,更收获了超越农业富饶的别样“丰”景——这是粤新两地心手相牵,推动边疆团结稳定、产业振兴、文化交融、民心凝聚的生动实践。

伽师新梅产业提质升级,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伽师新梅产业提质升级,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把最好的留给新疆”,这是广东援疆坚定不移的初心与信念。荒漠复绿、产业提质、村镇焕新、群众安居……从南粤到南疆的漫长征程上,一个个真实片段,正是“把最好的留给新疆”的生动注脚,交出了新时代援疆工作的亮眼答卷。

戈壁滩变“聚宝盆”

富民兴疆有活力

兵团第三师49团3连,在远处苍茫戈壁滩环绕下,80多亩红绿相间的辣椒田格外醒目。种植户梁林海说,不久后便要采收辣椒。去年,种辣椒纯收入约2700元/亩。“广东来的企业收购我的产品,价格上得去,收入也更好了。”

兵团三师49团3连发展起辣椒种植。张令 摄

兵团三师49团3连发展起辣椒种植。张令 摄

梁林海说的企业,是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新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叶嫣来自东莞,经广东援疆干部引进,深耕辣椒种植和加工领域9年。她发展订单农业,与170多户种植户合作,覆盖面积超1.3万亩。辣椒经过加工处理,供应给大型餐饮、化妆品企业,加快传统农业“接二连三”的步伐。

粤新携手,戈壁滩变“聚宝盆”的故事不断续写。兵团三师54团曾经风沙肆虐,农业发展举步维艰。此后,团场引进了特色作物油莎豆,适宜在沙质土壤种植。这也筑牢绿色屏障、注入发展动能。

兵团三师54团油莎豆产业在广东援疆支持下提质升级,不仅防风固沙,而且带动就业。

兵团三师54团油莎豆产业在广东援疆支持下提质升级,不仅防风固沙,而且带动就业。

2024年,广东援疆立足油莎豆产业基础,投入资金4000万元建设油莎豆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集清洗、筛选、烘干、存储、包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园区已引进7家企业,开发出10余种深加工产品,预计年内产值可达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

荒漠复绿,戈壁生金。在广东援疆支持下,沙土地因油莎豆重获生机,约2000亩沙棘林在戈壁结出酸甜果实,上千亩芦竹试验田打牢生态屏障......粤新携手交出的生态答卷,正是屯垦戍边、扎根奉献的鲜活实践,让戈壁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兵团三师44团18连建设成美丽乡村,发展起乡村旅游。

兵团三师44团18连建设成美丽乡村,发展起乡村旅游。

广袤南疆,棉花如雪,麦浪金黄,牛羊成群,农业是这片土地的殷实家底。跨“粤”山海的携手,为边疆大地注入资金、科技、人才的活水,让建设“塞上粮仓”步伐铿锵,为富民兴疆奠定厚实基础。广东援疆立足受援地资源禀赋,推动纺织服装、伽师新梅、油莎豆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此外,还和中山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机构开展光果甘草、红丹参、耐盐油菜种植和南美白对虾养殖等一系列试点实验,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商贸交流活起来

激活百亿大市场

时下,伽师新梅营销进入尾声。今年,被喻为“紫玉圣果”的新梅,在粤港澳大湾区掀起“甜蜜风暴”。广东对口援疆地区名优产品体验馆(佛山馆)负责人刘鹏介绍,八月以来,伽师新梅十分畅销,不少广东企业前来采购,“有采购商一口气订了3000箱”。

摘下来的伽师新梅,售往粤港澳大湾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摘下来的伽师新梅,售往粤港澳大湾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疆品在湾区走红并非偶然,背后有一套成熟的产销体系。第十批广东援疆推进“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畅通粤港澳大湾区与新疆经济内循环,加快两地特色优势产品产销合作。

奔赴“疆品大巴扎”,正成为广东消费者的新体验。在广州、佛山、惠州、东莞、江门、肇庆等湾区主要城市,7大体验馆投入运营,并延伸至社区、商超、食堂等生活场景,织密营销网络,改变了疆品“藏在深闺人不识”的现状。如今,广州、东莞、肇庆等体验馆销售额均已突破百万元级规模,7大体验馆的总销售额近4500万元。

主播出镜,为当地特色果品打call,提高产品知名度。

主播出镜,为当地特色果品打call,提高产品知名度。

在“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线上平台,电商零售一片火热,“网红”卖力推介产品,下单量不断上涨。自2023年12月正式上线以来,线上平台通过“主题月+促销+直播”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与线下体验馆引流互补、相互促进。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上线两地产品1412款,开展直播30余场,实现销售额超百万元。

平台赋能,疆品“出圈”,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三师唐王古瓜借力电商提前售罄,助农增收600余万,农户从“不敢种”转向“抢着种”;今年,疏附县木亚格杏总销售额2608万元,较上年销量增长30%;伽师新梅以38.06亿元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第40位,品牌发展力居全国第二,带动就业12万人,人均增收超1.5万元。

“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支持荔枝、陈皮、茶叶、卤鹅等岭南道地风物北上新疆展销。

“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支持荔枝、陈皮、茶叶、卤鹅等岭南道地风物北上新疆展销。

疆品奔赴湾区,粤品也开足马力走向新疆、挺进中亚。借助中博会、亚欧博览会、喀交会等国际性大型展会,岭南佳果、纺织服装、粤家电等产品也北上“圈粉”,备受国内外采购商青睐。两年来,跨越山海、联通南北的商贸交流,促成两地特色优势产品双边交易超100亿元,持续拓展两省区经济纵深。

由广东援疆支持建设的喀什智能物流港正式开仓运营,这是南疆地区首个大型5G数字化综合物流园。闫鑫宇 摄

由广东援疆支持建设的喀什智能物流港正式开仓运营,这是南疆地区首个大型5G数字化综合物流园。闫鑫宇 摄

广州企业在喀什打造5G智慧物流港,让南疆物流效率最快实现“当日达”;广州-喀什直飞航线、大湾区—中吉乌”国际公铁多式联运班列开通,班次不断加密,推动两地交流互动跑出“加速度”。

从交通互联到市场互通,从“单向支援”到“双向赋能”,两地合作的深化不仅热络了商贸,更串联起了民心。疏附县木亚格杏种植户麦合木提·纳斯尔深有感触,“如今,我们种的果子承载着广东、疏附人民的汗水。杏子卖得更好了,我们对生活更有信心,更想去广东看一看。”

荒漠崛起新小镇

改善民生聚人心

距伽师县城出发,驱车新修的213省道,窗外是无际的苍茫戈壁。约40分钟车程,一座现代化小镇——西克尔库勒镇从荒漠中崛起。这座由广东援疆投入4.5亿元支持重建的小镇,已成为各族群众栖身的幸福绿洲。

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张令 摄

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张令 摄

2020年初,伽师县发生6.4级地震,原西克尔库勒镇震损严重。2021年,该镇异地重建项目获批。如今,该镇焕然一新,崭新的卫生院和幼儿园串起便捷生活。卫生院已升级为全县医疗次中心,有援疆专家常态化坐诊,配备血液透析室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居民区里,白墙灰瓦的新式民居整齐分布,墙绘上英歌舞、粤剧脸谱等岭南元素静静地诉说着粤新情浓。

镇上,恒邦纺织厂正加紧建设,预计年底运营。广东援疆依托伽师县145万亩棉花资源和小镇的区位优势,正全力打造“轻纺城”,引进全疆单体最大的30万锭纺纱项目,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村民住上了统一建设的新房。

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村民住上了统一建设的新房。

11村村民麦尔耶木古丽·米提吉一家住进新房已半年多。“住进了新房,孩子看病上学也方便。我也准备去工厂上班,多赚点钱。”麦尔耶木古丽的言语中充满对生活的盼头。

西克尔库勒镇的蝶变,折射出广东民生援疆的重要方向——聚焦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力,解决好看病、上学、就业等急难愁盼问题,各族群众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东援疆医生为群众看诊。张令 摄

广东援疆医生为群众看诊。张令 摄

医疗援疆是改善基层民生的“牛鼻子”。在广东援疆支持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等重大医疗平台在受援地落成,一批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改造升级,白内障、肺结核免费治疗手术面向群众开展,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有条不紊推进,“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医疗援疆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富口袋”更“富脑袋”

石榴籽结一家亲

傍晚,喀什市“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热闹了起来。VR设备、AI朗读亭、水墨丹青相互交融,充满知识与科技的魅力。“我太喜欢这里了,触摸屏和新设备太神奇了。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11岁的小读者乃菲赛·买买提吐尔洪高兴地分享阅读体验。

“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建成后,各民族的孩子们前来阅读和“打卡”。

“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建成后,各民族的孩子们前来阅读和“打卡”。

去年,全疆首个以声像阅读为特色的“悦读粤有趣”书吧在喀什投入运营。今年,广东援疆推动书吧建设扩展至疏附县、伽师县及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等基层县域,11间声像图书室也陆续在受援学校启用。全民阅读融入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群众在“家门口”品尝充满科技感、氛围感的文化大餐。

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学生用上了崭新的教学设备。

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学生用上了崭新的教学设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边疆丰收,不仅要交出物阜民丰、生活富裕的产业发展答卷,更应谱写凝聚人心、增进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各族群众富裕,不仅体现在鼓起的“口袋”,更体现在充实的“脑袋”,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植根于群众心灵。广东援疆深化文化教育支援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新疆工作总目标做到细处、落到实处。

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是广东教育援疆标杆项目,也是援疆资金从无到有新建的一所学校。冷露 供图

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是广东教育援疆标杆项目,也是援疆资金从无到有新建的一所学校。冷露 供图

在疏附县,广东援疆投入2.55亿元建设、委托百年名校广州协和学校托管的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力争打造成喀什地区“环境最美、设施最全、师资最优,兼具岭南文化特色和现代教育理念,深刻援疆印记的标杆学府”。岭南风与科技感交织的校园,助力边疆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广东“粤菜师傅”向喀什技师学院粤菜学院的学生传授烹饪技艺。钟志辉 摄

广东“粤菜师傅”向喀什技师学院粤菜学院的学生传授烹饪技艺。钟志辉 摄

在喀什技师学院粤菜学院,各族学子向“粤菜师傅”学习烹调技艺。新开发的粤新融合菜,勾连起两地文化,更夯实了学生应聘上岗的底气。喀什技师学院粤菜学院副院长林光辉介绍,掌握粤菜技艺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待遇比同行高约20%;就业门路也更宽,更容易找到乌鲁木齐等地酒店、粤菜餐厅的工作岗位。

广东援疆支持广东英歌舞在喀什演出,并成立英歌舞队。陈静 摄

广东援疆支持广东英歌舞在喀什演出,并成立英歌舞队。陈静 摄

中华文化的底色,在南疆大地全面铺陈开来。各族学子奔赴首都北京,亲眼目睹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感受大国外交的青年担当;喀什古城景区、疏附县相继成立英歌舞队,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青年击槌跳跃,舞出民族团结的“精气神”;端阳佳节,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让各族群众振奋不已;多个乡镇成立龙狮队伍,各族青少年竞逐“狮王”......中华文化充分融入当地生活,构筑起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从物质丰盈到人心凝聚,实实在在的变化诠释着“万里不为远,粤新一家亲”。站在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新疆好“丰”景,将在粤新携手的奋斗征程中,绘就更恢弘的明天。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通讯员:广东援疆

编辑 钟敏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