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肇庆市封开县持续推进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积极对接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组织高校队伍围绕普法行动、红色传承、健康服务、农文旅发展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将课堂扎根于南粤乡村振兴的沃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动能。
现精选20支扎根肇庆市封开县的高校队伍在南方+客户端进行风采展示,一起来为喜欢的队伍点赞!
高校队伍为肇庆封开注入青春动能!来为喜欢的队伍点赞(可多选) 1、华南师范大学河漾法治实践团 2、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爱 * 启航志愿服务队 3、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智慧汽车学院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 4、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青年突击队 5、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点亮心火” 突击队 6、华南师范大学林栖致远实践团 7、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肇启新程”突击队 8、华南师范大学“肇花夕拾”实践团 9、湛江科技学院心乡筑梦突击队 10、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公共课教学部“微光成炬”突击队 11、华南师范大学星光“肇”梦实践团 12、广州职业技术大学 “艺韵传薪” 封开美育浸润实践团 1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菠萝兴农,甜享未来”青年突击队 14、广东职业技术大学“筑美乡居”突击队 15、广东职业技术大学“筑梦乡建”突击队 16、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博英江声”实践团 17、华南师范大学“果潮兴封”实践团 18、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启兴乡实践团 19、华南师范大学“数澜青禾”实践团 20、华南师范大学“渔光互补”实践团 提交
1、华南师范大学河漾法治实践团
该实践团化身“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肇庆市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开展普法行动,为千年古村注入法治活力。
实践团首访河儿口镇政府,携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召开“守法立德承家训”座谈会,民盟委员、指导老师与村民围坐,共话“家训解纠纷”智慧,让家规与国法交融。“党建+普法”游园会中,实践团党员带领村民玩“法治游戏”、逛“解忧杂货铺”,让法律知识更有趣。此外,“状元断案”普法剧两度上演,以唐代状元莫宣卿为主角,借土地纠纷剧情让唐律与现代法规对话,让村民在欢笑中增强法律意识。
2、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爱 * 启航志愿服务队
该突击队以“传递温暖,赋能成长”为初心,秉持“社会公益,我参与”宗旨,践行志愿精神,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践力。
2025年,团队响应省“百千万工程”号召,深入封开县大洲镇开展“三下乡”实践。这支汇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多专业力量的队伍聚焦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鹰嘴桃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拓展电商销路,为产业发展打通关键环节。队员们活力充沛、执行有力,坚信志愿服务是奉献,更是成长。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热土,以实干为大洲镇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3、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智慧汽车学院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
该突击队赴封开县平凤镇,以“红韵传承+安全护航+政策惠民+科技赋能”四维模式开展一周实践,促成校地长效合作。
红韵传承上,团队用无人机航拍、4K 影像采集,记录30余处红色基地与古村落,制作《平凤印记》短片。安全护航中,在平凤中心小学开设12节特色课,含防溺水模拟、交通安全 VR 体验,还办 “科技小创客” 工作坊。政策惠民方面,在集市、村委会设咨询点,解读教育资助政策,服务超200人次,并以科技赋能则聚焦绿色能源,与企业合作攻坚智能充电优化等技术,破解充电难题、助力电网稳定。
4、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青年突击队
该突击队扎根封开县江川镇,以中医药为纽带,将文化传承与健康服务融入乡村,用青春行动赋能振兴。
队员们通过中医药义教、香囊手工制作等活动,为孩子们科普药材知识与传统智慧;面向基层群众,突击队开展义诊咨询、推拿理疗、艾灸体验等服务,让中医服务触手可及;队员们还深入村落调研医疗资源分布、居民健康状况,为优化当地医疗服务体系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为江川镇发展注入中医智慧与青年力量。
5、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点亮心火” 突击队
该突击队携校医企合作研发的绘画心理筛查AI系统,赴封开县江口街道,以人工智能+心理学“数心融合”创新范式,为基层心理服务体系注入科技动能。
在江口街道团工委指导下,突击队开展“智绘心声・愈见真我”公益心理体检活动。队员引导居民用绘画表达情绪、释放压力,同步将画作上传AI系统,累计服务800余名居民。突击队还走进江口街道办事处,开展心理服务能力培训班,通过“知识科普+系统实操”,帮助60余名社工正确认知心理疾病、掌握AI系统操作。
6、华南师范大学林栖致远实践团
该实践团以“林下经济”为主题,赴封开都平镇开展为期一周的“百千万工程”高校突击队服务。
调研中,团队走进林下示范基地与田间地头,和种植户、村干部交流,摸清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难点,为建言献策攒下一手资料。
支教方面,团队以“绿色教育+文化育人+乡土情怀”为目标,打造特色课程,将生态教育与当地石砚山茶文化融合,引导学生理解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文化传播上,“红绿交融”主题文艺晚会精彩上演,通过舞蹈、情景剧等节目及绿色宣讲传播“两山”理念,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
7、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肇启新程”突击队
该突击队以艺术为桥,开展两大特色行动。在江口街道励志新村,队员们开展“以墙为纸、以彩为墨” 主题墙绘创作。美院学子以细腻笔触凝练封开地域精髓,将乡土情怀与时代气息融入画作,让墙面成为传递封开魅力的载体。
团队还推出“夏绘封开・美育同行”特色课程,以“科创非遗+红色文化”为核心,结合封开端砚、云广彩博物馆项目、当地风光与革命历史,走进社区开展美育教学。通过“红土砚心・文脉永续”“童心筑梦・艺启封开”两大课程,引导孩子们在艺术体验中感受文化乐趣。
8、华南师范大学“肇花夕拾”实践团
该实践团赴封开县江口街道,以“花开三色,肇亮古今”为主题开展暑期课程实践。在红色课程中,实践团带领学生们了解封开当地历史、名人事迹与民俗文化,更开设科技实践课,引导学生通过创意编程让AI与红色文化对话。
“绿色课程”中,实践团以互动游戏为载体,传授环保知识、讲解“双碳”内容,让学员在玩乐中探索自然奥秘、领悟生态智慧。“金色课程”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中,团队以“音乐地图”展现传统音乐魅力,以“封开历史”“非遗文化”课,深挖地方文化底蕴,“手工非遗体验”则让学生亲手感受传统技艺。
9、湛江科技学院心乡筑梦突击队
该突击队在封开县河儿口镇开展为期10天的志愿活动,支教期间,团队除讲授音乐、心理、体育等常规课程外,还设计融合乡土文化的户外实践课,带学生走出课堂。孩子们探访黄岩洞遗址、莫宣卿故居感受历史底蕴,走进火龙果种植园了解现代农业,参观大梁宫大殿领略岭南建筑特色,在行走中学历史、悟农知。
支教尾声的成果展览会精彩纷呈:色彩斑斓的画作满是童真,自编自导的音乐舞蹈情景剧活力十足。活动还延伸至庙边小学,开展心理与防溺水安全宣讲,并走访脱贫户家庭,将关爱与善意传递到乡村角落。
10、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公共课教学部“微光成炬”突击队
该突击队由3位指导老师与11位队员组成,他们深入封开县大洲镇,实地调研农文旅资源,助力当地打造特色文旅。团队提出“体育+旅游+无人机视角”模式,将浆板活动引入扶来水上运动中心,让游客以第一视角感受贺江碧道魅力,打破传统打卡方式,创新水上运动宣传推广。
针对鹰嘴桃宣传不足、销售难问题,团队多管齐下,现场拍摄视频、直播带货、编排小品,以大众喜爱的形式展现鹰嘴桃特点及故事。此外,团队调研当地发展瓶颈,提出应对策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为大洲镇农文旅发展注入活力。
11、华南师范大学星光“肇”梦实践团
该实践团深入肇庆封开县,以杏花镇为核心,辐射多区域开展政策下乡活动。团队在杏花市场设摊,通过宣传扇、手册等物料吸引村民咨询,共发放1678份物料,回收1399份问卷,并开展入户调研,与教育工作者深度访谈16场,为政策完善积累一手资料,让政策走进街巷。
实践团还在文化中心为学生们开设七日课程,融合AI、航天、红色文化等内容,点燃孩子探索热情。此外,团队参与街道整治,与村民温情交流,让政策传递饱含温度。
12、广州职业技术大学 “艺韵传薪” 封开美育浸润实践团
该实践团依托艺术设计专业优势,聚焦封开县非遗传承与美育发展,奔赴封开都平镇学校与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专项行动。
在都平镇学校,团队为120余名学生设计非遗课程,结合贺江风光与乡土文化,开设纸鸢彩绘、扎染创作等项目。通过“讲解+示范+个性化指导”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家乡美。针对残疾人康复中心30名特殊儿童,团队以低难度、强互动的艺术形式授课,同步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心理支持会”,解析“艺术语言”,并指导家长构建家庭支持系统,形成“课堂疗愈+家庭护航”闭环,让美育与关爱温暖特殊群体。
1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菠萝兴农,甜享未来”青年突击队
在“百千万工程”高校突击队服务封开本地发展行动中,该突击队为江川镇特色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突击队扎根江川镇后,紧扣当地产业需求开展工作。队员们深入种植基地,与农户面对面交流,细致了解作物生长、生产管理、销售渠道等状况。针对产业发展痛点,他们精准发力,不仅提出品牌形象设计、多渠道营销策划等建议,更着力推动“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升级,破解传统种植分散、议价能力弱等难题,助力江川镇农业从单一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管理、品牌化运营转型。
14、广东职业技术大学“筑美乡居”突击队
该突击队聚焦封开县乡村民生需求与发展痛点,以专业服务注入青春动能。在大旺村,队员们顶着烈日实地勘察,反复测量地形、记录光照与水源数据。结合村民养殖需求与畜牧规范,数易其稿,打磨农户集中圈养鸡舍设计方案,为当地养殖业提质增效筑牢基础。
同时,队伍在封开县滨江公园搭建政策宣讲点,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转化为通俗语言与清晰图表,面对面解读申请条件、还款方式等关键信息。队员们耐心解答200余人次咨询,发放500余份宣传资料,有效提升资助政策知晓率,全力守护困难学生求学梦。
15、广东职业技术大学“筑梦乡建”突击队
该突击队以“生态美、文化兴”为目标,深耕封开县乡村建设一线。在绿化规划设计中,队员们立足乡村自然肌理,实地调研村落闲置地块、道路沿线等区域。结合乡土植物特性与村民生活习惯,精心绘制绿化方案,力求打造“四季有景、生态宜居”的环境,让绿意融入村民生活。
此外,队伍在大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手工非遗小课堂。4名队员提前半月备课,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取经后,将养生锤、香包、漆扇等非遗技艺拆解为趣味教程。队员们手把手教学,40余名社区群众与儿童参与,以“绿化+非遗”双抓手,扮靓乡村颜值,唤醒文化记忆。
16、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博英江声”实践团
该实践团连续两年赴封开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面对当地高中生英语基础薄弱等问题,该实践团创新采用“英语戏剧教学”模式,以“敢”为精神内核,通过沉浸式、互动性强的课堂设计,帮助江口中学准高二学生突破语言障碍,实现从“怯于开口”到“自信表达”的蝶变。
此外,通过改编《封神演义》等本土文化题材的英语戏剧,为学生打开语言学习的窗口。针对乡村学生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团队精选《封神演义》中“比干挖心”“姜太公钓鱼”等经典片段,将语言学习自然融入戏剧实践。七天的汗水与坚持,最终凝结为关于勇气与成长的蝶变。
17、华南师范大学“果潮兴封”实践团
该实践团深入封开县,以当地特色产业杏花鸡为切入点,以数字技术助力千年名特产焕发新彩。“杏花鸡是广东四大名鸡之一,却困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实践团初到封开便捕捉到这一发展痛点。为破解困局,队员们扎进杏花鸡大数据中心,深入市井巷陌开展调研,并借网络直播为杏花鸡代言,累计收获超10万点赞。
针对养殖户“会养鸡却不会直播”的困境,队员们在当地街道办会议室开设“直播课堂”,围绕账号运营、策划技巧、镜头互动、售后服务四大环节,打磨出四节干货满满的课程。这些扎根乡土的“数字火种”,正不断照亮乡村振兴的道路。
18、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启兴乡实践团
该实践团赴封开县江口中学开展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以华师化学学院钱扬义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520中学化学桌游”为指导,将桌游融入化学课堂,基于高中化学元素与物质类的重难点课程,实践团选择了“520化学骰子”,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物质转化的相关知识。
课堂以卡牌游戏切入高中化学教学,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进阶性地学习各重点元素知识,系统地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此外,开设趣味实验课,带学生领略化学变化之美,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实验带入课堂,助力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乡村人才。
19、华南师范大学“数澜青禾”实践团
该实践团走进封开县江口中学开展“三下乡”实践,以“学习方法+高校探微+朋辈寄语”为线索,通过实例讲解、互动问答、情感激励等形式,帮助同学们调整学习状态、明确奋斗方向,并为毕业班的同学们带来经验分享会,吸引江口中学300余名高三学生参与。
实践团成员以错题本的使用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经历阐释错题本作为“知识漏洞记录仪”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分类整理错题、标注原因、总结思路,并强调定期复盘的重要性。在分享环节,实践团邀请学生尝试复盘解题思路,通过互动演示的方式介绍“费曼学习法”,在实践中揭示“以教促学”的奥秘。
20、华南师范大学“渔光互补”实践团
传统光伏电站虽能发电,却常使下方土地闲置低效,罗氏沼虾养殖则长期受制于水质不稳等难题。面对困境,该实践团精准切入,与金装镇合力打造“新望益渔光互补”项目。通过上层高效光伏发电,中层水体生态养虾,下层及周边种植耐阴经济作物实现一地三收,并创新搭建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关键指标,同时搭建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
项目运行仅半年,“新望益”光伏发电收益已达13.88万元,首次分红12.48万元,惠及三村,华师大免费提供的5万尾优质虾苗已在光伏板下安家,将于10月份收虾,将封开经验打磨成可复制的低碳农业标准化样板。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谢敏嫦 张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