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位“时迁”共贺蛇年新春,全国最大规模的英歌舞展演巡游在潮阳举行

作者 黄嘉锋;郑淼鑫;陈斐仪;谢嘉龙 2025-02-02 13:15

2月2日(正月初五)上午,汕头市潮阳区文光塔广场及周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海内外游客及市民群众等成千上万人汇集在此,围观“中华英歌 舞动潮阳”2025年春节潮阳英歌嘉年华活动,领略千年古县潮阳英歌的独特魅力,共同欢庆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

本次活动在潮阳英歌历次展演中流派、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共有18支英歌队超千名舞者同台“斗舞”,集慢板、中板、快板等各种流派为一体。38位不同年龄、风格的“时迁”凌空翻腾、金蛇起舞,其中年龄最小的时迁黄可昕仅5岁,来自最近火爆欧洲的文光西门英歌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位“女时迁”。48只潮阳醒狮齐献瑞贺新春,38名花篮妹妹手提花篮送祝福。主办方还在潮阳区政府前小广场设置新春嘉年华英歌文化集市,布置英歌舞文创产品、非遗文化展示。

伴随着喜庆热烈的锣鼓声,两支各由10多名年龄在五六岁之间的萌娃组成的幼儿英歌队手舞棒槌率先登场,拉开活动的帷幕。紧接着棉北后溪英歌队、棉北后溪女子英歌队、城南忠精英歌队、潮阳古帅青年英歌队、铜盂老溪西英歌队、贵屿龙港女子英歌队、和平下宫天后古庙妈祖英歌队、文光桃园英歌队、海门和睦英歌队、文光西门英歌队、城南凤岗英歌队、西胪英歌队、龙井忠精英歌队、河溪华阳天懿英歌队、金浦青年英歌队、文光岭东英歌队等16支成年英歌队先后精彩亮相。“哈、嘿,哈、嘿……”极具韵律的锣鼓节奏和浑厚有力的呐喊声此起彼伏,男子英歌阳刚豪迈、舞步稳健、尽显阳刚之美,女子英歌英姿飒爽、槌花多变、尽显柔美巧妙之美。现场锣鼓喧天、人潮人海,吆喝声、掌声热烈,围观游客手持长枪短炮争相记录这“超燃”瞬间。

与此同时,3公里的沿途巡游展示和新春嘉年华英歌文化集市也是高潮不断、热闹非凡。48只醒狮集体开阵,英歌队和花篮妹妹组成的巡游队伍陆续沿文光塔广场、中华路、城北一路、东山大道、亭脚路、文光塔进行巡游与游客互动,并在区政府门前路段、东山大道口袋公园至潮阳体育馆门前路段、东山大道一中路口至亭脚路路口处进行行进式定点表演,各支英歌队竞相拿出看家绝活,震撼全场。其中,由城南忠精英歌队授教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0个海外潮人社团,此次也派出代表随队参加巡游演出,来自澳洲潮汕同乡会英歌队的队员张人懿还加入城南忠精英歌队助力演出,共庆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

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是傩文化的遗存,是潮阳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且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其集武术、戏剧、舞蹈于一身,舞姿雄壮豪迈,风格多样,刚柔并济,热情奔放,激荡人心。潮阳英歌迄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源于古傩舞,在唐宋时期已形成雏形,至明代大为盛行,以潮阳为中心呈扇形向外传播,并在流传中不断演变,在实践中流传、变异、转化,产生了不同的英歌流派,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1996年11月,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5月,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击回顾精彩:“时迁”表演队、萌娃英歌队……潮阳千人英歌巡游燃动新春!

南方+记者 黄嘉锋 陈斐仪 郑淼鑫 谢嘉龙

通讯员 肖树鹏 李盛和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