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训练师:解锁“垂类模型之都”丨新英才 燃广州

作者 吴雨伦;叶颖诗;钟冠婷 2025-03-20 06:32

编者按

广东每新增4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在广州。

“这里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发达,千行百业都有。大家如果想改行、跳槽、下海,希望首选广州,总有一个行当适合你。”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化身“首席招聘官”现场释放“挖人”揽才的信号。

新一代,有新一代的职业。

在广州,新人才与新经济相互催化效应,正成为“再造新广州”的生动注脚。这些新生代人才不在流水线,而在跨界、跨次元、跨文化、跨意识、跨场景中涌现。他们,是再造广州的“跨”世代,是热血广州的新英才。

百万英才汇南粤,汇聚成一个“燃”的广州。基于此,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新英才 燃广州”系列融媒报道,探新英才、见新势力、看新广州。请看第四篇:AI大模型训练师解锁。


随手拍几段视频,数分钟后,筷子科技的AIGC应用平台就生成了上千条视频,有字幕、有配音、有配乐。

短时间内完成对数以万计账号的精准评估,用精细化的数据标签分类“操盘”内容种草,盈恩科技的数字营销“内容种草”大模型让“种草”加“智”。

以AI通用大模型为智能基座,加上智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构建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广州正以各种垂类模型来赋能千行百业。

在这些有趣的行业里,有人让AI懂技术也懂人,让AI把创意变为现实,还有人用AI“种草”,他们就是AI大模型训练师,正用“人工智能+”解锁无限可能。

发现“模”法师

林莹,筷子科技AI产品经理,对AI念“咒语”的人。

进入一个行业,AI如同入职菜鸟,需要一位行业前辈悉心“传帮带”,这时,AI产品经理就成了AI的“老师”之一。

林莹的工作就像AI的“老师”,既要洞察商家“怎么卖货、讲什么故事、需要什么画面”的诉求,又要深谙transformer架构的底层逻辑。传统产品经理的工作往往止步于前者。但现在,林莹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将用户的需求转化成AI能理解的问题。

“我们有时会发现,AI创作的东西是很通用的,少了审美和艺术性,这些需要人跟AI进行互动,融入进去,才能让它发挥出更好创造力。”林莹说。

这个过程,就像对AI“念咒语”,让它少点机械感,多点文化味。最终,让AI实现“以前只敢想想”的用户需求,是这个职业最“燃”的地方。

李业华,技术总监,施“模”法的人。

如果说AI产品经理是对AI念“咒语”的人,那AI大模型技术研发人员就是施“模”法的人。李业华就是其中一位。他说,想要AI生成多个能讲故事的视频,像他一样的技术人员,以算法为“魔杖”,对“编拍剪投”全链条施加多重“模”法,点燃创意的火种。

“模”法第一重——文本生成。AI自动生成多种类型的文本内容,如短视频脚本、营销文案、小红书笔记文案等。

“模”法第二重——视频解构。全面解析视频的画面内容、逻辑结构、分镜描述、台词文案等,洞悉视频流量奥秘,商家优化、增长有迹可循。

“模”法第三重——音视频生成。用户上传视频素材,AI即可自动进行剪辑、配音、美化等操作。

在这样的“模”法下,有的传统企业内容产出效率提升超10倍,营收增长超400%。

莫君彦,AI营销解决方案负责人,用AI“种草”的人。

有人扎根技术对AI施“模”法,有人忙着用AI“模”法“种草”。

每天,有近400万篇笔记,种草“诗与远方”。每小时,有超过1875万人搜索,求解“柴米油盐”。在大数据的海洋里,如何实现内容“种”草的整合营销?

作为盈恩科技AI营销解决方案负责人,莫君彦用AI大模型进行内容种草营销。以往,对KOL的甄选需要人工去花费大量时间。但现在AI大模型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数以万计账号的精准评估,极大地缩短了这一工作流程的周期。

“比如,要做一款针对老年猫的猫粮营销,通过对小红书1万个宠物达人的AI分析,精准找到最符合要求的宠物达人,相当于AI快速阅读内容、判断内容,根据需求找出对应的答案。”莫君彦说,大模型就像是“燃料”。

爆文率超84%、品牌新客率高达80%以上、整体进店成本下降50%至60%......这样的“燃料”让国内外超500个优秀品牌获益。

点满“技能包”

几位“模”法师不约而同选择广州下注未来,其背后是广州不断扩充AI“技能包”。

广州有布局。人工智能,是广州全力建设的千亿级产业链群之一。广州正发力两大“国”字号——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持续加强数据、网络、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去年,筷子科技、盈恩科技所在的海珠区,积极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连续举办三届算法大赛汇聚全球精英,超100个大模型项目集聚发展、超50家大模型企业实现盈利。

广州有基建。广州已建成“通智超”综合算力体系,综合算力规模达到14416P,其中通算规模约8654P、智算约5651P、超算约111P。

广州有场景。在通用大模型的争夺之后,广州的优势在于千行百业的垂类。不论是教育、医疗、工业还是商贸,AI都能大施拳脚。

比如筷子科技的很多客户就是广州千行百业中的佼佼者,有广州头部零售品牌借助其平台,团队效率提升超300%。

广州深谙“链式思维”,已遴选“造车健城”4条人工智能优势赛道,每条赛道遴选一批重点培育企业,构建百花齐放、相互赋能的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

力挺“硬通货”

争夺未来,人才是“硬通货”。

近年来,广州推出了一系列引才政策,用“政策扶持+场景开放+生态协同”全方位吸引人才,已经集聚人工智能行业人才5万余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224人。

去年,广州推动出台《广州市支持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支持海珠区设立人工智能专项人才资金,编制人工智能人才目录,给予纳入目录且符合条件的人才一定奖励,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这样的政策加持下,在广州市海珠区,硬实力就是通行证。

算法通过国家备案?百万补贴可以有。年度营收爆发式增长?符合条件再来百万奖励。优秀人才来扎根?每年最高奖补500万元,不仅如此,还能帮助解决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未来,广州谋长远,将继续深化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建立“认定+服务”“遴选+资金”“择优+项目”人才(团队)选拔体系,在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广州,既能助你鹏程万里,也能安放诗与远方,更想用AI重写未来——而你,准备好了吗?要不要来这里当“模”法师?

策划:林焕辉 龚晶

统筹:柳时强 黄舒旻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雨伦

动图:叶颖诗

设计:钟冠婷

(海报部分素材运用AI生成)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