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首位|大湾区产城速递

作者 邱永宽 2025-03-21 06:32

《大湾区产城速递》第666期

(1)瞄准“20+8”全产业链,深圳筹设500亿国资基金

据报道,深圳将聚焦“20+8”全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基金网络,筹设规模不少于500亿元国资基金,推动基金投向覆盖种子、天使、A轮、B轮、C轮直至IPO的投资全生命周期,确保其中A轮及更早期的项目不低于40%,投向B轮、C轮项目均不低于20%。

该涵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国资基金延长创新创业类基金存续期限最长至15年,针对不同基金,确定差异化考核指标、免责清单,不以单一项目亏损、单一时间节点为考核负面评价依据。

据市国资委负责人介绍,深圳国资将走访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在内的初创企业,推进至立项尽调阶段企业不少于1000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提供不少于100亿元的创投资金支持。

(2)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首位

据报道,深圳市已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商业秘密保护公共服务体系,授牌28家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建立11个商业秘密保护园区。深圳在国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五年蝉联优秀,快速协同保护工作考核更实现“三连冠”。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市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2.63万件,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累计国内专利授权量209.83万件,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商标注册量19万件,居全国第一;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04.28件,为全国平均水平8.08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创新指数(GII)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五年蝉联全球第二。截至2024年,深圳市已累计授牌两批共28家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建立11个商业秘密保护园区,覆盖重点行业和区域,包括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机构。

(3)近450个“AI+医疗”产品深圳落地

近日,由迈瑞医疗和腾讯联合开发的全球首个重症医疗大模型在深圳落地。深圳市卫健委信息显示,初步统计已有近450个人工智能产品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落地,其中临床医疗服务类404个,医院管理类29个,公共卫生管理类4个,科教研辅助类2个,支撑环境类8个。

2023、2024连续两年深圳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在全国36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为A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支撑和真实世界数据积累。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的84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深圳市卫健委以方便市民全流程智能化就医、打造全AI化医疗卫生服务场景等为主线,集成16类63个场景,加速推进AI在医疗卫生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

(4)青年人才最高补25万,罗湖出台青年创业新政

近日,罗湖区推出了针对青年创客的人才大礼包。这个大礼包涵盖了办公空间、居住保障、现金补贴以及多项便利服务。经认定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入户后,可根据不同学历标准获得补贴:博士10万元/人,硕士5万元/人,本科3万元/人。

根据政策,罗湖区青年创客个人可享受10平方米办公空间免租半年的优惠,而团队作战则可申请最高300平方米的办公区免租三年。首批开放的创业空间总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包括科创大厦、粤海城T2栋、福泰克AB栋等多个地点。

针对经认定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罗湖区还提供了免租住房和租房补贴两种选择。免租住房的租期从1年起,最长可达3年,经认定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可享受每年3万元-5万元的补贴,最长不超过3年。需要注意的是,免租住房和租房补贴不可重复享受。

(5)国高企业7402家,宝安连续8年居全国县区之首

据报道,2024年,宝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3家,总数达到7402家,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县区之首。7402家的数量,占深圳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0%。

在全国创新百强区的竞争中,宝安已连续三年稳居第二。2024年,宝安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7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为21家,均位居全市第二;上市企业总量达到80家,位列全市第三。

此外,宝安区已拥有各类创新平台745个,其中80%为市级及以上平台,新增8家国家级平台,平台总数达到14家,位列全市第三。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宝安日报

撰文:邱永宽

更多《大湾区产城速递》

(群二维码)


编辑 吕诗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Scan me!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