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3号线的不少工作人员都认识一对特殊的乘客:一只导盲犬领着它的主人,在每个工作日准时出现。
狗狗飞虎和主人安迪,一起生活已有两年时间。
安迪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与飞虎的日常,如何和狗狗一起坐地铁、打车、进电影院,都被他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
安迪在他的自媒体账号“安迪和导盲犬飞虎”中记录下了和飞虎相处的日常。
安迪在他的自媒体账号“安迪和导盲犬飞虎”中记录下了和飞虎相处的日常。
账号开设两年以来,积累了不少粉丝。 生活在广州的“斜杠中年”关鸣也是其中之一。不同于一般好奇的粉丝,关鸣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导盲犬寄养人。
从宠物犬主人到导盲犬寄养人的转变,让关鸣对人和狗狗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参与到助盲实践中的经历,也让他看见了从前不曾注意到的视障人士的生活。
成为导盲犬的“爸妈”
“Sit, down, stand, good boy!” 早餐前,关鸣正对Peace进行简单的日常训练。听指令过程中,它始终盯着主人的眼睛,一声哨音落下,才乖乖开动用餐。
Peace是一只预备役导盲犬。2022年初,陪伴关鸣一家12年的拉布拉多犬黑妞离世后,他们向广州导盲犬学校递交了幼犬寄养家庭申请。
所谓寄养家庭,是指义务承担照顾和日常训练导盲幼犬责任的普通家庭,通常由导盲犬学校发起招募,经过面试筛选后,符合寄养条件的家庭将在学校指导下,与导盲幼犬亲密相处一年左右的时光。
据中国盲人协会数据,目前,全国盲人数量超过1700万,导盲犬则不足500只。
2016年广州刚开始有导盲犬服务提供时,安迪便提交了申请,经过6年的等待,2022年才终于匹配成功。接受了4周多的共同培训,确认他们性格、能力都适合后,来自广州导盲犬学校的飞虎成了安迪的“领路犬”。
“我很感激寄养家庭,他们相当于是狗狗的启蒙老师。”在安迪心中,除了培训学校的老师们,寄养家庭也是堪称“伟大”的存在,“没有他们时间精力甚至经济上的付出,我就不会与狗狗相处得如此顺畅。”
申请递交并顺利通过面试后,2022年7月,关鸣一家迎来了仅2个月大的拉布拉多犬Peace。据了解,全世界半数以上的导盲犬都是拉布拉多。
关鸣和Peace。 受访者供图
关鸣和Peace。 受访者供图
寄养Peace的一年时间里,如开头场景的训练几乎每一天、每一餐前都要进行。作为寄养家庭,关鸣一家的主要任务是让狗狗从“什么都不懂”慢慢学会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服从性等。
据广州导盲犬学校校长李苑甄介绍,Peace是学校中第一批自主培育的导盲犬之一,它的爸爸妈妈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都是素质极为优秀的导盲犬种犬。Peace也具备一只优秀导盲犬的天性,总是能够很快适应训练要求。
对狗狗的日常护理也由此变得格外很重要。刷牙、擦毛、滴眼液、洗耳朵、喂驱虫药,无微不至。“我们之前养宠物狗时都没有做得这么细致。”关鸣说。
“在学校可能是1名训练员照顾十几只狗狗,到了寄养家庭就是一家人照顾1只狗狗,肯定是后者能让狗狗得到更精细的照料。”李苑甄说。在她口中,关鸣总是被称为“Peace爸爸”,他们一家人也是“模范寄养家庭”。
事实上,为了保证培育成功率,对寄养家庭的挑选会经历严格的筛选,家庭成员结构、是否有养宠经验、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狗狗等因素都会纳入考量。“我们期待狗狗从学校出去和人类进行第一次深入接触的经历是美好的,让它们从小感受到世界的善意,不用担心自己被伤害,这样才能培养它们对人的绝对信任。”李苑甄说。
严格的筛选之下,寄养家庭候选人的数量并非时刻能够满足导盲幼犬的寄养需要,狗狗有时也会由训练员带回家承担寄养任务,安迪的飞虎就先后经历了普通人寄养和训练员寄养。李苑甄呼吁更多有条件的人可以来申请寄养家庭。
关鸣细心记录下了Peace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受访者供图
关鸣细心记录下了Peace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受访者供图
与寄养家庭的相处,也是让幼犬尽早适应社会化的过程。它们与人类亲密相处,跟随寄养家庭去到各个地方,熟悉不同的环境、味道、陌生人。
作为运动爱好者,关鸣常常去到各个城市参加铁人三项比赛,有时也会带上Peace。出远门时,狗粮、餐盘、水、口令哨等物品都是Peace的必备物品,以保证它相对规律的生活状态。Peace也逐渐养成了在各种公共场所都能保持安静的习惯,“我们带它到餐厅吃饭,经常是准备起身离开时旁边的人才发现这里有一只狗,周围很嘈杂,但它基本上全程都能乖乖趴在那里。”
“寄养”不意味着完全放手,导盲犬学校依然紧密跟进每一个环节。
关鸣记得,Peace刚来的第一周,学校的训练员每天都会上门家访,第二周则隔日上门,直到他们确认寄养家庭与幼犬磨合顺利,才慢慢降低家访频率,保持在每月至少一次。更频繁而细密的交流则随时通过微信群进行。
在学校细致而严谨的跟进之下,自2020年至今,招募的20余个寄养家庭中,尚无一例合作失败的案例。
导盲犬学校的训练员在关鸣家指导训练Peace。 受访者供图
导盲犬学校的训练员在关鸣家指导训练Peace。 受访者供图
为了分离而相遇
安迪与飞虎的寄养家庭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在飞虎的毕业仪式上,完成了飞虎的“交接”,后来在导盲犬学校举办的活动上他们再次相遇,彼此向对方分享飞虎的过去和现在,在讲述中弥补各自的缺席。
对于寄养人来说,内心需要始终铭记那个必然到来的分离时刻。
一般情况下,导盲幼犬需要在寄养家庭中里寄养一年时间,朝夕的陪伴与相处自然会使人与狗狗之间的情感联结不断加深,为避免交接出现问题,在领养前,学校会反复向领养人交代分离时限,并要求签署相关协议。
从决定领养Peace那一天起,关鸣就已经做好了与它分开的心理准备。
他们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作为照顾者,关鸣对Peace投入了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但作为训练者,他又需要控制情感的“分寸”,任何一次过分的“责骂”或“宠溺”都有可能导致令导盲犬偏离“训练航线”,使其遭遇淘汰。对于成本高昂且自然淘汰率本就极高的导盲犬培育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代价。
关鸣常常需要抵御自己的“心软”。当Peace盯着餐桌上的美食时,他要克制给它尝一口的欲望;还要不时把它“丢”在家里一段时间,以便让它学会独处,不过度依恋主人,以及在将来分离时不会有过度的“分离焦虑”。“狗狗也需要从小就要知道我们将来是会分开的。”
Peace正在打疫苗。 受访者供图
Peace正在打疫苗。 受访者供图
刚领养Peace时,学校发了一本厚厚的导盲犬寄养手册,其中有一条写着,如果某天寄养人在街上看到自己曾养过的导盲犬,在狗狗没有发现自己的情况下,寄养人不应主动上前打招呼,以防打扰导盲犬工作。
这一条令关鸣印象深刻,它仿佛一个勾连起未来与当下的线索,让他的个人情感在更深远的社会责任面前心甘情愿地作出让步——“会时刻提醒自己Peace不是我们的私人宠物,未来它还有更重要的事业去完成。”
自由、尊严与包容
关鸣被很多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花这么多精力和成本去培养一只导盲犬,值得吗?
质疑者通常给出的理由是,导盲犬的功能完全可以被电子导航或AI狗取代。
对此,关鸣并不认同。“其实真正的慰藉是狗和人的关系,是真实的生命之间的联结。导盲犬有很强的情绪捕捉能力,人的快乐或悲伤它都能感知到。”正是这种联结,让重复的训练不显枯燥,繁琐的照料令他乐在其中。
安迪频繁地在社交平台分享与飞虎的相处日常,也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导盲犬的到来真的改变了他的生活。
安迪在一家位于珠江新城的外企从事销售工作。没有导盲犬时,为了方便上班,他不得不承担高额租金租住在附近。飞虎到来之后,他放心搬回了位于白云区的家里。
每天朝九晚六的上班之路,他需要走路穿过城中村、坐一段公交到地铁站、转一趟地铁踏上拥挤的3号线、下地铁后再步行一段路,这才抵达公司,全程总共要花去八九十分钟。漫长而复杂的通勤,在飞虎的陪伴之下才变得没那么难捱。
“广州城中村的路况复杂,没有导盲犬的时候完全不敢走。现在,如果有电动车冲过来,飞虎会反应很快地用身体挡在我面前,告诉我停下。”安迪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这样复杂的路况,对导盲犬的反应能力要求极高,飞虎具备罕见的聪明和机敏。
“飞虎让我更能够更自由、更有尊严地出行。”以前出门,安迪依赖的是“白手杖”,距离长短、路线的复杂程度、目的地陌生与否,都是他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麻烦家人或朋友帮助也会让他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于是,不是“非去不可”的地方他总是尽量不去。“现在我不再会那么犹豫,有想走就走的自由。”
安迪和飞虎。 受访者供图
安迪和飞虎。 受访者供图
导盲犬也让视障者的存在更加“可见”。安迪明显感觉到,自从身边有了飞虎,出门时主动上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的人变多了。最初带导盲犬出门时,遇到拒载的状况他只能一个人据理力争,大多以失败告终,渐渐地,有路人为他争辩,说服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那种有人帮你说话的力量,是非常不一样的。”回忆起自己曾得到帮助的场景,安迪的声音忍不住有些激动。
李苑甄也感受到了市民对导盲犬的包容度在提升,“我2019年从香港刚来广州的时候,周围都没什么人知道导盲犬,拒绝每一天发生,经过这五年的发展和推广,现在出去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导盲犬了,小孩子会主动向老人家科普。”
寄养家庭也是导盲犬科普链条中的一环。
为了提醒导盲犬进入工作状态,关鸣每次带Peace出门都要给它穿戴好训练服和Halti(嘴套),也向旁人表示其安全性。鲜明的标识常常引起过路邻居的好奇,关鸣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分享Peace的故事以及有关导盲犬的常识。如今,邻居们都已习惯社区里有一只导盲犬。
目前,大多数公共场所都允许导盲犬与盲人使用者进入。然而,对于导盲犬培育来说,社会给予的空间仍然十分有限。
“地铁、公交到现在都是不允许训练员带导盲犬进入的。”李苑甄表示,学校近年来努力与不同社会机构合作,希望更多公共空间能够包容导盲犬训练的进行。2023年,广州一汽巴士与导盲犬学校达成合作,开放9路巴士线路给导盲犬训练犬,施行一年后,又于今年增加开放了133路。
“狗狗本身性情温顺,也得到过很好的训练,训练员的陪伴更可以保证狗狗的安全性。”李苑甄说,“如果只有在对盲人使用者和导盲犬进行共同训练时才能上公交地铁,那么有很多事情无法预料,在不给狗狗压力的前提下,会大大降低训练效率,盲人一开始可能也会对狗狗产生不信任的误会,我们要付出额外的解释成本。”
广州9路车上的导盲犬训练犬。 南方+记者 苏韵桦 摄
广州9路车上的导盲犬训练犬。 南方+记者 苏韵桦 摄
2023年7月,一年的寄养生活结束后,Peace回到导盲犬学校接受专业训练。不久前,关鸣收到学校发来的消息,Peace已顺利完成各项培训并通过评估,正式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目前,正静候与它相匹配的盲人主人到来。
【采写】南方+记者 李菀瑄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统筹】黎詠芝 高静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