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晨跑3公里,坚持1年后,顺德中专学子说:so easy

作者 蒋晓敏;张艳青 2025-02-24 08:00
02:57

视频|晨跑三公里,坚持一年后,顺德中专学子说:so easy

早上7点,顺德中专学校。

结束早读后,全校学生走出课室,在田径场集结。以班级为单位,2000多名学生开始每天例行的晨跑3公里。学校党委书记史宝君和校长马涛已经早早地田径场等候。每天,他们都会带头领跑。

时针拨回1年前,全校学生每天必须早起跑操,这项从去年春季新学期开始执行的新规定,一度在学生和家长中间炸开了锅,甚至引发不少投诉。

“一开始的确很崩溃,以为自己不可能坚持下来。但渐渐地就适应了。”该校数字媒体23班学生郭培瑜,还约上好友杨妙洁在校运会成功挑战万米长跑。

从叫苦连天到游刃有余,学生们经历了什么?晨跑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顺德中专学校的学生们正在晨跑。张艳青摄

顺德中专学校的学生们正在晨跑。张艳青摄

“睡眠、身体、精神都变好了”

红色的跑道上,学生们穿着白色校服奔跑,整齐响亮的口号,在晨风中唤醒校园。前几百米,身体与意志还在相互试探。一圈又一圈,汗珠顺着后颈滑进衣领,他们的脚步也变得越来越轻盈。

“去年,我花了两三周才适应每天晨跑。”多媒体23班的农周,平时喜欢打球、骑自行车,日常运动量不算少,但养成跑步的习惯,他也花了不少功夫。

相比之下,曹成健只用几天就快速适应,因为他平时就有跑步的习惯,“跑步能让我放空思绪,释放压力。”

而对于郭培瑜和杨妙洁两位女生来说,坚持下来的动力来自彼此的互相鼓励。“我们发现,只要跟上大家的步伐,渐渐地就会适应。”郭培瑜说。

谈到晨跑带来的变化,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作息更规律,晚上很快进入睡眠,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也变好了。”

这也是顺德中专学校从去年起进行调整的初衷。此前学校执行的是早餐后早读,早读后再跑操的规定;调整后,学生起床时间提前,早读后空腹跑操,再进行用早餐,而跑操的频次也从一周两次改为一天一次,距离也逐渐增加到3公里。

之所以进行调整,是因为学校在实践中发现,此前一周两次跑操的运动量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不够明显,个别学生因为自律性差,偷偷将手机带回学校,玩到凌晨再入睡,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和运动习惯,体能越来越差。

早起睡眠不足、训练量太大……在执行新规的过程中,面对部分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学校做了很多沟通工作。“无体育不教育。跑操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慢慢地家长也理解了。”史宝君说,立德树人,重在实践,推行改革固然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方向正确,迟早会收获理解和支持。

去年的校运会,报名参加5000米和10000米长跑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完赛率超过九成。“我们跑了1个多小时,跑完了1万米,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郭培瑜和杨妙洁这对好朋友回想起这项“极限挑战”,迄今仍觉得十分有意义。

“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年的坚持下来,发现90%的学生都能跟得上跑步进度。”顺德中专学校德育处主任徐慧介绍,这也带来三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学生的睡眠质量显著提升,平均提前半个小时就进入睡眠状态,精力更加充足,学习状态也更好;二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变强,学校的医校融合单位反馈,中专学子的体质提升最快;三是学生的心理更健康了,去年的心理预警率较前年下降了18.2%。

以“体育+”为核心理念,顺德中专学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体系。史宝君认为,体育可以带动学校德、智、美等方面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很多优秀的品质。

除了跑操,学校评选出篮球、排球、田径、足球等6类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设置选修模块,由专业资质教练员授课,组织集训、组建社团和竞赛队伍,参加校内外竞赛,并将体育考评成绩纳入综合评价体系,设立体育奖学金、体育优秀生等荣誉称号,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值得一提的是,顺德中专学校将体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针对汽修、酒店服务、计算机网络等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场景,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身体工作部位、发力肌肉群、长时间工作姿态及可能产生的职业劳损,对应站姿类、变姿类、操作类等不同类型职业体能要求,设置相应的职业体能训练项目,设计基于专业人才培养体能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

校长马涛说:“我们的专业需要体育基础模块支撑,分专业类别进行身体协调锻炼,这样身体锻炼好了,专业技能也会有长足进步。”

近年来,顺德中专学校的“‘职业导向,以体育匠’中职校园体育创新实践”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年平均提升4.5%,229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获国际级荣誉17人次、国家奖励15人次。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提升30%,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过硬的专业能力,懂团结、知反思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顺德各中小学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的当下,顺德中专学校的经验启示大家:当运动成为生活方式,学生体质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体育就会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摄像/剪辑:张艳青

编辑 梁彩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