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26日,政协第十四届江门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江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相继开幕。
在今年两会期间,银发经济成为最热门话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江门市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之一。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同时,银发经济也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全市养老服务需求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江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围绕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晋逸康养服务中心内,老人在下象棋。江海民政提供
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晋逸康养服务中心内,老人在下象棋。江海民政提供
养老陪护:人才培养是关键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养老服务和陪护行业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陪护专业人才短缺、陪护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市中心医院服务管理科副科长温力生表示。
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市智能装备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初认为,养老服务人员作为直接为老年人提供照护、陪伴等关键服务的群体,其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强化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养老服务人员人才短缺,最大的原因是年轻人不愿入行。温力生表示,目前大多数陪护人员为中老年人,培训不足,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导致部分养老陪护机构的服务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亟须提升。冯旭初也表示,因为行业吸引力不足,年轻人因职业前景不明、社会偏见不愿入行,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困难,生源少且质量参差不齐。
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如何填补?冯旭初提出优化养老载体建设、强化人才吸引、完善培训体系、拓展职业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建议。一方面,他建议政府主导建设微利性康养标杆机构,用以承接公益性养老服务,培训养老服务人才;另一方面,他建议联合高校优化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吸引优质生源,毕业后定向输送至养老机构实习就业。
温力生则认为,校企结合才能培养专业型陪护人才。他建议江门加强对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支持和引导,让其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合理确定老年学、药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护理等专业招生规模。同时,鼓励开展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评价,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陪护人员培训机制,引进港澳和国外培训课程,加强陪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陪护人员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智慧养老:AI赋能养老
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作为银发经济服务的重要一环,备受代表与委员的关注。江门市人大代表、广东弘新君睿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何文慧提出发展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让人工智能助力养老生活。
“结合江门市家用电器行业特色与优势,可研发护理机器人辅助失能老人进食;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血压和睡眠质量等健康指标;地板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可监测老人活动状态,遇到跌倒等紧急情况可以立即通知家人或急救中心;智能语音助手能帮老人控制家电、查询天气和播放音乐等。”何文慧介绍。
温力生也提出科技融合打造智慧养老陪护新业态,建议通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心理慰藉类智能产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此外,何文慧还建议发展老年人智能文娱产品,用人工智能关怀老人精神世界。例如,智能陪伴机器人陪伴聊天、玩游戏以及满足其他各类需求;智能绘画辅助工具可为老年人提供绘画指导、色彩搭配建议等功能,激发其创作欲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利用VR技术沉浸式体验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景点等。
跨境养老:养老也能打“侨牌”
“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江门市在承接港澳跨境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江门市人大代表、五邑大学江门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副院长牟爱华提出关于推动江门市跨境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养老基地的建议。
在牟爱华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和港澳在养老服务领域各有优势,内地拥有土地、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而港澳则在标准化、服务精细化和智能化方面有丰富经验。江门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邑籍华侨众多,毗邻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与中国香港、澳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似的文化背景,具备发展跨境养老服务的天然地缘和文化优势。因此,江门市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跨境养老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大湾区的养老压力,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养老基地。
江门市人大代表、广东迎天下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文坚也提出类似观点,建议江门把握跨境养老契机促进江港澳养老融合发展:“跨境养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港澳长者提供新的养老选择,还可促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激发创新,提升江门市养老服务水平与竞争力。”
江门养老事业如何打好“侨牌”,把握跨境养老的契机?江门市人大代表、广东志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周丽提出了“侨式医养”的概念,即充分发挥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优势,积极借鉴港澳丰富的养老服务经验,引进先进养老模式,结合本地资源和文化,大力发展侨式养老,促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借鉴港澳的养老服务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养老服务经验也值得学习。陈文坚建议高度重视以“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选点扩增为契机,学习深圳经验,积极探索医康养结合新业态,同时学习佛山经验,加强与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合作,强化对江门养老机构的业务指导与支持,持续盘活养老资源,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为养老服务注入新活力。
南方+记者 张泳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