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案件,余华英案、李铁案写入报告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2025-03-08 21:04

2025年全国两会,春意盎然,万象更新。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全国两会词典”,对今年两会多份重要工作报告展开内容文本分析,时间为轴纵深透视,与你一同眺望未来。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主要工作。

一年来,全国法院惩治了哪些违法行为?部署推进了哪些司法改革?哪些案例和人员被报告“点名”?报告提到了哪些新词?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以数据为眼,与你一同感受这份兼顾力度与温度的司法答卷。

审结案件量同比增超八成

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案件总量持续增大。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5万件,审结案件3.25万件,比去年分别增长65.5%和82.2%。全国法院去年受理各类案件4600余万件,同比增长近百分之一。法官人均办案354件,是2014年的5.4倍。

审结严重暴力犯罪4.9万件

这些案件,关系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报告显示,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结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4.9万件,较10年前下降28.7%。

张军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陡然出现的个人极端恶性案件严重冲击公众安全感和社会道德底线。从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整体数量和趋势看,我国社会安全稳定的形势总体是好的,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是明显的。同时也发现,近年来,“一杀多”案件的确有明显增长。

审结职务犯罪案同比增两成

过去一年,最高法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2024年,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万件3.3万人,同比增长22.3%。案件数量的上升彰显了“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

在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方面,报告显示,依法宣告598名被告人无罪。依法纠正冤错案件,再审改判无罪83件101人。审结三年以上未结案件617件、久押不决案件1097件3070人。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入报告

连续两年,最高法提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司法之力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9.4万件,同比增长0.9%。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6年来,审结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近2万件,其中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占32.3%。值得一提的是,依法审理“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6.4亿元,创国内知识产权案件赔偿新高。

点名超30起典型案例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点名了30多起典型案例,涉及腐败犯罪、知识产权、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等多个领域。

有的是公众关注度高、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大案”,如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宣扬“台独”分裂主张、实施“台独”分裂活动的杨智渊案、驾车冲撞行人的樊维秋案、校园持刀行凶的徐加金案、先后拐卖17名儿童的“人贩子”余华英案等;有的是聚焦经济发展、维护市场公平的“新案”,比如“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还有涉及民生福祉、切身实感的“小案”,如患者在医院开水间摔伤案、楼上住户厨房改厕所案等。从一个个具体案件、一次次公正裁判中,每个人都能感知司法的力量、取向、温度。

“依法审理人工智能纠纷案件”首入报告

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出现多个新提法,反映出司法机关对当下司法环境新趋势、经济发展新模式、人民群众新要求的捕捉力和应对力。

比如,近年来,人工智能热度攀升,相关审理规则尚未确立,但纠纷已经出现。报告首次提到“依法妥善审理涉人工智能纠纷案件”,表明支持人工智能依法应用,惩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权行为,促进规范有序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李剑表示,近年来,最高法将“人工智能发展的司法应对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问题研究”列为司法调研重大课题,加强调查研究,依法审理人工智能相关案件,积极探索相关裁判规则。

频频出现在报告的特色句则彰显了司法工作的人文关怀。比如在司法保障民生领域提出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民生案、倾力兑现老百姓胜诉权益等。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关健明

数据采集分析:张雨亭

设计:林泳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