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研讨会·经济大省挑大梁论坛在广州举行。省直有关单位、省属国有企业、部分地市党委宣传部,省内外专家学者代表等共150余人参加。
上午论坛,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围绕“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作主题报告。
王坚。
王坚。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郑子彬,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结合如何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以及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等问题作互动交流。
下午论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齐东向、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副总裁贺天星等7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作主旨发言,围绕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协同跃升、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打造低空经济“广东样本”等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广东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建言献策。
专家现场精彩发言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 王坚:
人工智能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中扮演关键作用 ,它有很长的过去,却只有很短的历史。“人工智能+”不是加什么,而是怎么加,更是加机制创新,不能走向“庸俗化”。同时也要认识到用人工智能延展人类的创造力,不是为了“替代谁”而是“帮助谁”,这一点非常关键。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 司晓:
普惠,是衡量智能向善的标尺。人工智能的变革浪潮,有效降低了人机交互,以及普通人调用云端智能的门槛。无论是什么职业,都要尽力去学习和了解AI。应当加快促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合作的社会协同机制,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民数字素养,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人们的工作生活。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陈俊龙:
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对此,要从两大方面着力推进,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促进经济发展,这点很多地方包括广东已经在做了,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点的布局、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必然是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厚积薄发。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 郑子彬:
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其实创新能力和可塑性是很强的,创新氛围浓不浓跟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是有关系的。因此,如果把打分标准从封闭式变成开放式,从改变评价指标入手,就能够倒逼人才去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刘尚希:
广东的“挑大梁”不仅是经济总量的领跑,更需通过数字革命重构生产力、人力资本投资赋能社会发展、银发经济激活结构性潜能,实现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深度协同。短期聚焦稳外贸与民生兜底,中期以制度创新释放湾区动能,长期则需破解数据主权、空域管制等全球性难题,为全国提供“敢闯敢试”的广东方案。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齐东向 :
近年来,“广东制造”知重负重、顶压前行,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向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加速跃升,有力挑起全省经济、全国经济的大梁。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内部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如何应对?其实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这个问题对于广东而言从来没有变过,只是形势背景不同、应对策略不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永不停顿、永不止步,广东仍能走前列、挑大梁、作表率,为中国经济发展度过关键时刻作出贡献。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孙彧 :
经济大省挑大梁,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要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抓手,破解产业结构、区域协同、创新转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从产业体系的整体架构来看,广东要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强化“体系”思维,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着力构建“领头雁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申明浩 :
从黄埔古港的万国商船,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枢纽,广东的开放基因早已融入血脉。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科技革命浪潮和规则体系重塑三大变局,广东当以“五外联动”为战略支点,以制度型开放为破局“利刃”,加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能。面对关税壁垒与供应链风险,要以科学严谨的产业升级策略与勇于创新的全球化实践,书写“新航海时代”的确定性篇章。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 黄新飞:
广东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出《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三年专项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当前,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外部冲击与金融错配双重制约、金融资源区域分化与制度性壁垒依存、中小企业“创新贫血”与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需要从短期稳链纾困、中期赋能升级、长期应对挑战等方面着力,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金融活水”。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智能决策研究所所长 刘思源 :
人机共生智能是在“人工智能+”基础上迈出的高阶发展阶段,强调人类与机器在感知、认知、决策与执行层面的深度融合,通过“人→机→人”闭环,让机器不仅“赋能”人类,更与人类智能互补、共创与共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人机共生智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副总裁 贺天星: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展现出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打造低空经济“广东样本”,要以政策引领构建良好发展环境,以企业创新发挥行业领军作用,以示范带动推广低空经济应用。相信低空经济的发展将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统筹:丁建庭 祁雷
采写:刘艳辉 马立敏 汪棹桴 孙文静 杨悦
摄影:张冠军 张迪 钟志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