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以地理标志为纽带,通过“培育+服务+试点+创新”四轮驱动,全力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加大培育力度,打造特色产业金名片
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构建地理标志梯度培育机制,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社会共治的工作体系,将地理标志培育作为撬动特色经济发展的“金钥匙”。目前,江门市已成功培育“杜阮凉瓜”“新会陈皮”“大沙天露茶”“潭碧冬瓜”“台山大米”“台山蚝”“台山青蟹”“恩平簕菜”等8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同步发力挖潜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礼乐葡萄”“台山咸鱼”等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培育工作,构建“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促成新会陈皮、杜阮凉瓜通过“湾区认证”,充分利用“一次认证、三地通行”的制度优势,推动江门市特色地理标志产品成为粤港澳三地消费者的优选,促进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
加强服务指导,构建品牌发展全链条
以商标品牌指导站为抓手,构建“注册—管理—运用—保护”全链条服务体系。台山市粮食行业商标品牌指导站紧扣“米”字主题,提供从商标注册到培训、管理、援助、保护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规范产品包装样式和用标方式,累计开展105次商标业务咨询、专项业务指导座谈4次、业务培训6次。台山大米行业商标注册数量显著增长,目前台山共有大米行业注册商标75件,已形成以“珍香”品牌为领头羊,“长球”“江联”“谭江”等18个本土优质丝苗米品牌协同发展的区域品牌格局,有效推动台山大米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动、组织台山大米企业参加大型展销活动,展示“台山大米”的特性和优质品牌形象。2024年,台山国粮集团以“珍香”商标参加“湾商赛”获授“商标品牌培育百强”称号,有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试点引领,打造地标产业新高地
2024年9月,新会区会城街道获批建设省地理标志(新会陈皮)特色镇,成为全省获批6个镇街之一。江门在省知识产权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加快建设地理标志特色镇,推进知识产权、地理标志治理向镇街一级延伸拓展,系统构建省、市、县、镇“四级联动”机制,建设一批地理标志驿站、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站、地理标志产品展示馆和新会陈皮庄园,通过以点带面,让民众熟悉地标、让企业规范用标、让市场认可地标,激发经营主体利用地理标志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浓厚的地理标志社会氛围。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经验案例入选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和全省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推动融合创新,激活“地理标志+”乘数效应
积极指导并推动企业开展地理标志授权使用工作,目前已授权942家经营主体许可使用“新会陈皮”证明商标,5家经营主体核准使用“台山大米”地理标志专用标志、3家经营主体核准使用“台山蚝”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全市累计获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企业640家,数量位居全省第1,进一步提升地理标志品牌效益,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地理标志+”赋能行动,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杜阮凉瓜在产业链延伸上,支持凉瓜深加工企业发展,成功开发出杜阮凉瓜面、凉瓜干、凉瓜茶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实现了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跨越。以“凉瓜+”为切入点,串联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叱石风景区等周边文旅资源,将凉瓜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元素结合,推动地标产业升级蝶变,破解地理标志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不足的发展痛点。大力推进“陈皮+”发展模式,通过“陈皮+文旅”,将地理标志与侨乡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新会陈皮村、陈皮古道等特色文旅展示平台,推出一批陈皮文化体验“网红”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量达200万人次,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江门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强化地理标志培育、运用、保护工作,打造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标杆,充分发挥地理标志文化传承载体作用,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江门市场监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