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居粤东西北“人气王”,湛江何以能?

作者 林日清 2025-04-25 06:00

4月26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成都站)将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场活动由湛江市组织实施,现场将分设“六个湛江”等特色展示区,岗位延展至绿色钢铁、绿色石化、蓝色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让求职者零距离感受广东、湛江的发展潜力与人才招揽诚意。

这场跨越千里的“揽才行动”,是湛江蓬勃发展、人气旺盛的生动写照。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人往高处走”仍是普遍规律。2024年,湛江常住人口突破712万,稳居粤东西北首位,彰显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从人口稳步增长到产业蓬勃兴起,从文化底蕴深厚到交通网络升级,湛江正以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的“人气高地”。这里不仅是一片孕育人口的沃土,更逐渐成为汇聚八方英才的聚宝盆。

金沙湾游人如织。杨川 摄

金沙湾游人如织。杨川 摄

人口

常住人口连年增长突破700万

近日,湛江市统计局发布《2024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2024年年末,湛江全市常住人口达712.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4万人。这也意味着自2020年起,湛江常住人口已连续四年保持正增长,充分彰显了这座滨海城市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与强大吸引力。

人口增长的持续态势,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方面,湛江人家庭观念强,历来重视代际传承,这种文化特质使得当地居民的生育意愿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湛江积极保障生育,构建起涵盖住房、教育、托育等多维度的支持体系,减轻育龄人口生孩的后顾之忧。

如出台《湛江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湛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关于实施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的通知》等,加快推进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推动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落地落实;公布湛江市首批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化机构名单,为“三孩”家庭解决家长的带娃难题。

此外,湛江积极优化城区学校布局规划,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24年,全市新增公办学位20030个,其中包括学前教育学位4440个,义务教育学位12590个,延展义务教育链条,让市民群众“养得好”“教得优”,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

除此之外,湛江有着深厚的人口集聚基因。纵观历史,湛江自古便是商贸与移民枢纽。从秦汉时期的军事驻守到宋元时期的福建移民潮,再到明清时期的商贸聚集,湛江一直是连接中原、闽粤、东南亚的重要节点。

赤坎老街非遗巡游。杨川 摄

赤坎老街非遗巡游。杨川 摄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的独特地理格局造就了其天然的港口优势,使这里成为海上交通要冲。早在两千多年前,湛江就已成为中外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汉书·地理志》记载,中国出口船舶“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起航。徐闻县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官方史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汉代岭南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发展,雷州港、赤坎港、吴川梅菉港、廉江安铺港等港口相继崛起,频繁的对外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更在历史长河中为湛江植下了深厚的人口集聚基因,塑造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独特气质。

进入新时代,湛江的港口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当前,湛江港作为华南及西南地区唯一能够通航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良港,已成为中国大西南与华南地区货物出海的重要通道,是泛珠三角地区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佳海上物流平台。

与此同时,拥有10万吨级码头与航道的乌石港,凭借距离越南海防港仅约158海里的优势,成为广东对接东南亚地区的最近出海口。而徐闻港则是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这些现代化港口的崛起,不仅为湛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更为其人口的持续集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人才

从“凤归巢”到“雁南飞”

午后,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一艘艘巨轮满载着来自远方的原油,如钢铁巨兽般穿梭往来。三十万吨级的原油码头伸向海湾,像一位沉默的巨人张开臂膀,迎接着远道而来的黑色黄金。这里是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的码头。

“我们的最大特点就是炼油、化工、码头设施都集中在一个工业园区内。”工作人员介绍道,“原油抵达码头后,1公里外便是我们的原油储罐区。”凭借湛江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该公司在工厂北部建设了自有码头,形成了“前港后厂”的高效生产模式。

不远处,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30万吨级矿石码头同样繁忙。汽笛声和海风交织着,奏响了一曲现代工业与海洋文明的和谐乐章。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三大投资超百亿美元级的“巨无霸”项目纷纷选择在东海岛落户,与湛江独特的区位优势紧密相关。

湛江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地处粤、琼、桂3省(区)交会处。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湛江既是中国西南各省通往国外的主要出海口,又是中国通往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重要口岸。

近年来,湛江充分发挥“港口+区位”的双重优势,聚焦“四绿一蓝”支柱产业,随着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这座城市正展现出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

与此同时,湛江通过实施“海洋产业人才振兴计划”和青年人才“菁英托举”计划等方式,靶向引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既引来“凤归巢”——湛江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就业创业,也引得“雁南飞”——天南海北的人才来到湛江扎根。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工作的资源宝库。湛江高标准建设湛江国家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林君院士、林浩然院士工作站,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提升人才引培能力。目前,全市共有省、市重点实验室39家,省、市工程中心227家,各类研发机构达到500家。

人才引过来,还得让人才留下来。湛江求贤若渴,把港城打造成就业创业的福地。围绕建设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湛江全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商贸服务中心。

目前,湛江拥有7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超14万人;29所中职(技工)学校,在校学生超9万人;520家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超22万;医疗卫生资源配套完善,商务设施齐备,入选广东省级示范特色商圈……

“我觉得湛江是一座视人才如珍宝的城市。目前我已经成为首席技师,将带动更多的人才在湛江实现技能立业。”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主任工程师陈可营深有感触地说。

人气

“吃和远方”让人来了不想走

“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1993年,祖籍浙江省东阳市的丁华东来到湛江闯荡。从不到100平方米的出租屋,到拥有粤西最大红木家具厂的湛江东红木业有限公司,这座在他眼里“特鲜美”的滨海城市,见证了他的奋斗岁月,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这是湛江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生动写照。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座城市成为不少人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23℃的年平均气温造就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超45%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的生活日常。这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栖居,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此扎根,也让湛江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度假胜地。

近年来,湛江旅游频频出圈出彩。今年春节假期,湛江共接待游客399.81万人次,同比增长30.6%;实现旅游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33.3%。

海在城中,城在海上。作为世界少有的内海湾型城市,湛江岛屿星罗棋布,特呈岛、南三岛、东海岛、硇洲岛、南屏岛和湛江湾,组成“五岛一湾”的特色滨海旅游景观。总长2023.6公里的绵长海岸线和130余个大小岛屿,给足湛江打造滨海旅游矩阵的底气。

海岸上,金沙湾滨海休闲旅游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角尾乡南极村游客络绎不绝;海面上,被称为“水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在雷州湾海域自在悠游,还有帆船、桨板等水上运动引得游人纷纷参与;海面下,珊瑚礁、热带鱼等构成美丽的热带海底风景线,极具打造“海底世界”的潜力,潜水等水下运动日渐流行。更别提还有湛江生蚝、硇洲小青龙、南三青蟹、下六沙虫等在全国闻名遐迩的海鲜,让人流连忘返。

市民在龙海天海滩尽情游玩。杨川 摄

市民在龙海天海滩尽情游玩。杨川 摄

“吃和远方”远不止于海洋,诗意的田园栖居也是当代人的向往。湛江地处热带、亚热带过渡区,这里光热充足、雨量丰沛,拥有富饶的热带农业资源。廉江红橙、覃斗芒果、雷州青枣荔枝、菠萝蜜、火龙果、香蕉、椰子……湛江一年四季都泡在果香里。

依托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湛江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在徐闻曲界镇,广袤的菠萝田铺展成一片彩色的海洋,被誉为“菠萝的海”,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美景。在南渡河两岸,“广东第一田”——雷州东西洋的稻田一望无际,四季流转间演绎着不同的风;广东北部湾农旅产业园将火龙果产业与夜经济相结合,以灯光秀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地夜游。

此外,深厚而多元的历史文化为湛江旅游注入活力。每到节假日,全国独一无二的雷歌、雷剧、雷州石狗,富有地方特色的遂溪醒狮、湛江傩舞、吴川飘色、木偶戏、北坡游鱼、东海人龙舞等非遗活动总能引来大江南北的游人。

对于不少人才来说,定居湛江,不仅是选择一份工作,更是选择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这是一座兼具国际视野与生活美学的城市,法式风情早已刻入湛江的城市DNA,开放包容,又从容自在。漫步街道,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随处可见,市民吃着牛角包,喝着咖啡,静享悠闲的下午茶时光。

徐闻角尾乡南极村成为举办集体婚礼的热门地点。吴东俊 摄

徐闻角尾乡南极村成为举办集体婚礼的热门地点。吴东俊 摄

未来

“年轻态”城市剑指新增长极

作为粤东西北地区的“人气王”,湛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上,更彰显在充满活力的人口结构上。2024年湛江全年出生人口7.75万人,出生率10.92‰,不仅远超6.77‰的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广东省8.89‰的平均水平,展现出这座城市独特的人口竞争力。

这一“年轻态”的人口结构为湛江带来了三重发展优势:首先,持续稳定的人口出生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储备;其次,年轻人口占比高为消费市场和创新创业注入了持久活力;再者,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有效缓解了老龄化社会压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湛江年轻化的人口特征与其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随着绿色石化、钢铁制造等临港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不断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这座城市正在形成“产业吸引人才-人才促进发展-发展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湛江港口、机场、高铁、高速公路齐备,已构建起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在公路网络方面,兰海高速、沈海高速、汕湛高速、玉湛高速在境内交汇,国道207、228、325贯穿全境,20条省道纵横境内,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首位,路网密度排名全省第四。

航空运输方面,湛江吴川国际机场作为广东省第三大4E级干线国际机场,具备起降波音787、空客330等宽体客机的能力,可直航欧美。今年,湛江吴川国际机场新开或恢复包括深圳、海口、银川、喀什、铜仁等5个航点,加密广州、昆明、重庆等3个航点。这些航线的开通和加密,标志着湛江更加快速地融入了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铁路建设方面,湛江是广东省第三大铁路枢纽,未来五条高铁线路将在此交汇。深湛高铁已于2018年建成运行,广湛高铁2025年年底建成通车,合湛、湛海高铁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也为物流运输、人才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推动了湛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向湛江汇聚。

当前,湛江正进一步加强引才力度。一方面,湛江持续落实人才政策。在站博士后在省资助基础上可另获30万元市级生活补贴;新引进全职并服务满5年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在省财政资助基础上再分别给予100万元、80万元、6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认定为湛江市高层次人才在户籍办理、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社会保险、公积金贷款、商事登记、金融服务、医疗便利等方面享受29项优惠便利政策……一条条人才政策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湛江积极走出去引才。如积极承办“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成都站),当天将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超10000个优质岗位向西南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发出邀约,为湛江乃至全省招揽人才。

当前,这种全方位的发展生态正在产生显著成效:2024年,湛江新建博士工作站6家,新引进博士和博士后人才271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59%,比上年末提高0.52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6.48万人。随着琼州海峡通道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一个更具活力的滨海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数读

1.2020年,湛江常住人口698.07万人。

2.2021年,湛江常住人口703.09万人。

3.2022年,湛江常住人口703.54万人。

4.2023年,湛江常住人口707.8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7.42万人,出生率为10.51‰。

5.2024年,湛江常住人口71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7.75万人,出生率为10.92‰。

南方+记者 林日清

编辑 钟茵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