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一把手”说|创新密码不只“6个90%”

作者 马芳 2024-10-11 11:3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不久前,深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召开,坚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近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等多位“一把手”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到一个共同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深圳产业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深圳近年被经常提及的创新密码“6个90%”,每一条都与企业密切相关:

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

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

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

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

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深圳的创新生态链优势在企业端和市场端,坚持把企业作为链接科技与产业的最关键节点。

不过,深圳企业绝非“孤军奋战”。

深圳的科技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也提出,构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有效机制。

张林表示,当前,深圳正在建设一批“四链融合”重要平台。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聚焦开放创新,引进香港和国际高端科研项目160多个;光明科学城聚焦原始创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国家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全市约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30%的GDP。

深圳发力构建以创新链产业链为基础、资金链人才链为关键支撑的供给制度体系,发挥深圳特色和优势,科学把握重点产业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构建产业生态这个“土壤”的同时,深圳培育了一些有成长潜力的“树苗”。合成生物、光载信息、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具有极强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圳有怎样的思路?张林表示,深圳将从创新端、制造端、市场端三个方面发力。

除了在制造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市科技研发资金的60%以上投向企业需求,推动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发掘更多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深圳还将在创新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这是深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最重要的发力点就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实施深圳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河套、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等重大平台建设。

与此同时,深圳在市场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深圳坚持“产业拉动+创新推动+资金带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提到人才,深圳有“五不”的选人用人标准——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

据张林介绍,深圳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总量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人。

通过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汇聚,深圳正在形成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局面,在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的道路上昂扬前行。

采写:南方+记者 马芳

海报:文海燕


编辑 孙梦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