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12条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制定电子信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百亿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体实施方案;培育一批百亿产业集群……
这是惠阳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举措。夯实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发展基础,产业是重中之重。惠阳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制造业当家”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重绘制造业版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强支撑。
集聚效应扩大
多年来,惠阳充分发挥紧邻香港、深圳的地缘优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产业基础不断被夯实。电子信息产业聚优成势,移动智能终端和智能家居集群发展,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
然而,在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仅凭因循守旧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应当以优化产业结构重塑“骨骼”。惠阳区梳理资源禀赋,重绘制造业版图,按照《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的“龙岗—坪山—大亚湾—惠阳”和“坪地—清溪—新圩”两大产业组团,重点发展高端制造和绿色低碳“一高一低”两大产业,形成“一区抱两团,高低大融合”的全新发展格局,并着力打造新型显示、新型储能、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绿色建材、时尚产业、现代物流等七大百亿产业集群。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惠阳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12条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精准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入园集聚发展。
为产业提供发展平台,惠阳区产业园区发展中心设立,下设三和、新圩、平潭、永湖4个主导产业园区管理工作专班,推进惠阳经济开发区与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等整合优化,完善一园区“一特色定位、一管理机构、一国企公司、一融资方案”,引导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向省级开发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资源集约高质量发展。
引导之下,惠阳区产业集聚效应扩大。1—11月,惠阳区新引进项目352宗。今年成功入列全国新型PCB产业十大集聚区,新型有机材料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含“新”量刷新
在2024绿色低碳转型与储能技术创新产教融合研讨会上,一则重磅消息公布。
中海储能南方基地项目、电网侧储能电站落户惠阳,最新研发的500千瓦电池模块继获得国家能源局“首台套”公示后,首次大规模运用于项目之中,明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家百兆瓦时级别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同时将打造成广东省的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成为国家产教融合平台重点支持项目。
这是惠阳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结出的“硕果”。
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惠阳区提前谋划,为科技创新开通绿色通道。组建科创母基金和子基金,以投促引带动优质项目落户,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和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体系。
近年来,惠阳区高新技术企业呈跨越式发展。2022年惠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684家,如今,这个数量已经达到817家,新增了100多家,总量稳居全市第二。
与此同时,惠阳区产业含“新”量也不断刷新,1-10月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8.1%和57.5%。
土地“活”起来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发展机遇,惠阳区大手笔谋划城市未来发展。
在临深临莞片区,划定了10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规划建设深惠协同发展区,这一区域将成为高端制造和绿色低碳两大产业组团的发展首开区。目前正全力争取上升为省级以上的发展平台,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如今首开区规划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总体概念规划取得初步成果,与龙岗、坪山、大亚湾等周边地区开展常态化互访交流,共同谋划创新深圳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
面对日益紧迫的产业升级压力和突出的工业用地矛盾,惠阳区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让土地“活”起来。
今年,已经完成首批新圩镇、三和街道2个试点镇街项目编制并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备案,全区储备整治项目库145宗子项、总投资201.09亿元,已动工52宗、完成投资19.86亿元,投资目标完成进度99%。
唤醒沉睡的土地,惠阳区发出推动制造业提高“亩产”的声音,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制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今年来共整理低效利用产业空间约3000亩。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百业强。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惠阳区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为在全省“百千万工程”争先晋位的目标打牢“硬”支撑,奋力将“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画”。
采写:南方+记者 蓝单 通讯员 黄锐敏 陈丹娜
图片:南方+记者 梁维春 王昌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