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2024年芬兰西贝柳斯国际作曲比赛中,
肇庆的旅英青年作曲家明乐博士
在四会民歌基础上创作的《山歌薪传》
斩获合唱作品组一等奖,
她创作的另一首钢琴弦乐队协奏曲作品
The Eternal Circle(《轮回》,又名《永》)
获得器乐作品组一等奖。
获奖证书。受访者供图
基于肇庆四会民歌创作的《山歌薪传》,
以其创新精神和震撼力,
引领人们重新发现传统音乐的非凡魅力。
这部让人心潮澎湃的合唱作品,
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对话,
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听盛宴。
在明乐的巧手编织下,这部作品如同一股清新的山风,携带着客家山歌的原始韵味,穿越历史的长河,与现代音乐的激情和活力不期而遇,成为音乐革新和文化传承的典范。近日,在对明乐的专访中,我们得以一窥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如何将传统民歌转化为一部震撼人心的音乐巨作。
从四会到芬兰:客家山歌的现代回响
明乐,旅英青年作曲家。她的教育背景深厚,在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和研究生,师从刘湲教授和徐昌俊教授。得益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公派留学项目,她获得英国约克大学的全奖博士资格,成为约克海外奖学金的获得者。她的音乐作品融合中国音乐意境与西方音乐手法,传达深刻的个人情感,将中国本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电子音乐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在尊重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表达独特的音乐语言。
2023年11月,《山歌薪传》在第四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上首演。受访者供图
在音乐的世界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常常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火花。《山歌薪传》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音乐作品的界限,将合唱音乐、视觉艺术和3D影像完美融合。这种跨界的尝试,不仅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3年11月,《山歌薪传》在第四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上首演。受访者供图
《山歌薪传》是作曲家于2023年受《四会民歌活化利用》项目邀请,以客家情歌传统曲调为基础创作的一部“年轻人眼中的”元龙调。在肇庆出生、长大的明乐,在《山歌薪传》的创作中传递出对肇庆的热爱和对本土民间艺术的深情。她通过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将青年人喜爱的摇滚音乐律动融入到山歌之中,既保留了元龙调的传统韵味,又赋予了作品现代感。
明乐在谈到她的创作理念时说:“创作不是模仿,而是做自己。将民族标签融入到自身,在自己的音乐语言当中能够听到民族的声音,看到自己从小的生活经历。在世界音乐众多声音当中,听到自己独特富有个性的声音。”在《山歌薪传》中,作品原生素材源自客家山歌《明日带你转涯家》(由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重明先生根据孩童记忆演唱并被记录)。
《山歌薪传》在合唱和视觉两个角度都极具创新和表现力。在合唱的维度上,《山歌薪传》以其八声部混声合唱的结构,构筑了一个声音的迷宫。每个声部都像是一条独立的溪流,最终汇聚成一条波澜壮阔的江河。明乐巧妙地将客家情歌的传统旋律与摇滚音乐的节奏、现代音乐的音色以及西方古典音乐(如弦乐四重奏等)的形式融为一体,在尊重民歌原貌及民间大师个人表达的基础上,融入作曲家的个人声音。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元龙调的淳朴,还增添了现代气息,使得作品既有四会“硬子佬”客家风味,又有浓烈“啰嗬——!”呼山特点,还有朴素、风趣的地方语言混杂其中。合唱部分的演绎要求高度的技巧和情感表达,使得这部作品在听觉上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深邃的情感。这种全新的音乐语言,既有客家山歌的纯朴和真挚,又有现代音乐的张力和冲击力,使得《山歌薪传》在合唱的舞台上,如同一幅立体的声音画卷,层次分明而又和谐统一。
《山歌薪传》的震撼不仅来自于听觉,更来自于视觉。它以影像为笔,以音乐为墨,绘制出一幅幅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生动画面。这些水墨画面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补充,更是对音乐的延伸和深化。作品一开始,随着歌声的响起,观众仿佛看到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大地,画面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如同山歌在山间回荡,光影在林间跳跃。它们将观众带入了客家山歌的发源地,让人们看到了那些山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山歌薪传》的动画视觉由德国视觉艺术家Sven Arne Klinger精心制作,作为德国著名画家Max Klinger的曾孙,Sven Arne Klinger在创作中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精髓,他站在一个欧洲人的视角,深刻理解和吸收了中国山水画艺术,同时将欧洲油画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山歌薪传》的视觉效果呈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跨文化的合作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古韵今风: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故事
《山歌薪传》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化传播和艺术表现上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西贝柳斯国际作曲比赛,作为芬兰西贝柳斯音乐节的亮点之一,涵盖了合唱、声乐、乐器和作曲等多个领域,每年11月在芬兰图尔库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自2015年为纪念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而首次举办以来,该赛事已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重要盛事。赛事的权威性和艺术水准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得益于历届评委会的卓越阵容,包括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林德伯格(Magnus Lindberg)、陈银淑(Unsuk Chin)和马克·安德鲁(Mark Andre)等世界知名作曲家和音乐家。
《山歌薪传》在国际上的反响热烈,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推向国际舞台,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明乐表示:“四会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质朴的情感表达,能够触动不同文化背景听众的心弦,它的真实性和原始性是其吸引力的关键。”四会民歌,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客家人精神生活的载体,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明乐博士(左一)与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重明交流探讨。受访者供图
在创作这部多媒体合唱作品时,明乐深入采风,了解四会民歌的精髓,并与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重明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她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只有到第一线才能积累更多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到原生态的魅力。我们的骨子中流淌着中国的音乐元素,同时被西方音乐教育所影响,在这当中应努力创作出独具一格的‘声音’。”她不仅将四会民歌的原始韵味保留在作品中,更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感,让普通人也能领略到山歌之美。
《山歌薪传》的创作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明乐带领由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音乐舞蹈学院40多名师生组成的合唱团,将合唱乐器化,使每一个声部都独具特色,如同山间不同的回声,各自演绎着不同的自然之声。巧妙地突出了山歌的环境元素和空间感,让听者仿佛置身于四会的山峦叠嶂之间,感受着山歌在山谷中回荡的自然之美。
明乐深知四会方言的音乐性,她将这种方言的韵律和节奏融入作品中,使得《山歌薪传》不仅是一部合唱作品,更是一首用四会方言唱出的歌。这种方言的唱法、声音和生活习惯的因素,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音乐符号,尤其是最后的“破音”,真实自然而打动人心,真诚不修边幅,尾声飘逸灵动。
她对乐谱的一丝不苟,以及合唱、指挥、录音、声光电等各方面的合作,全体演出团队的努力,使得《山歌薪传》在2023年世广会上首演,取得巨大反响。明乐表示:“这个作品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参与作品演唱、演奏者、3D影视设计师、音响工程师等的高度配合,肇庆文旅宣传部门的重视、鼓励以及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大力支持的结果。”
《山歌薪传》:山音绕梁,薪火相传。通过明乐的努力,四会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也为其他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她的音乐之路,始终贯穿着对中国音乐意境和西方音乐手法的结合。她的音乐创作,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深刻情感,更是在尊重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要善于打开思路,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以丰富自己的创作成果,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活化创作出独特的音乐。”对于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明乐还建议,研究者应立足于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对原生艺术家进行保护,比如在田间地头用录音、摄像等方式录制原生态的民间歌曲,留下影像资料,建立数字博物馆。
在采访过程中,明乐多次表达“用人类通用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这一愿景,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深刻洞察,激励着她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肇庆地区的民间艺术瑰宝,明乐在创作《山歌薪传》之后,继续深耕肇庆民间歌曲,采用双语形式对封开民歌进行创新性诠释,这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走得更远,更是为了让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明乐的成就,
是个人才华、教育背景
和对音乐热爱的结晶。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
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能够创造出跨越文化和国界的作品,
让世界见证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生命力。
◆ 资料来源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美娟)肇庆文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