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云浮4个产品入选“国字号”名单

南方+  2024-12-25 10:56

坚果园里,工人正对果树进行修剪,以做好管护措施;甘薯地上,一大串甘薯被陆续挖出,产量可观;肉鸭养殖场内,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鸭子们正悠闲进食;肉桂加工厂中,一批桂皮即将发货……

日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云浮共有4个产品入选,分别为云城澳洲坚果、云城甘薯、云城白羽番鸭和罗定肉桂。

近年来,云浮市积极组织各县(市、区)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截至目前,云浮市共有12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以“国字号”擦亮云浮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见成效。

推动“土特产”向优发展

上午7时许,饲养员走进产蛋1舍,将种蛋小心收集并放置于箱中,待收集完成后,再将种蛋送往孵化室进行孵化。这是云浮市云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为省内规模较大的肉鸭生产基地,建有国内首个种番鸭H型笼养规模化自动化高效养殖场和国内首个肉鸭全环控六层笼养基地。

“我们的主打产品是‘温氏白羽番鸭1号’,于2020年获得国家品种审定。”云浮市云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该公司便投身研发、选种和培育新品种的白羽番鸭,直至2020年克服“卡脖子”难题后成功培育新品种。

作为肉鸭,白羽番鸭的安全性、生长速度和重量是技术团队最关注的指标。“经过提升后,新品种的饲料转化率更高,均重从7斤多提升至8斤多,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云浮市云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云城白羽番鸭生产规模达1000多万羽,年产量达3.8万吨。

扎根田间地头,提高无核黄皮的种植水平,有效缓解无核黄皮日灼、裂果等情况;成功研发华蜜1、2、3号黄皮新品种,将黄皮采摘期由原来的半个月拉长至约三个月,实现黄皮质量与产量“双提升”。这是云浮市首个科技小院——广东郁南黄皮科技小院(下称“黄皮科技小院”)近年来取得的成果。

据统计,郁南黄皮种植面积22.5万亩,今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预计突破63亿元。其中,无核黄皮种植面积19.5万亩,产量10.8万吨,小小致富果逐渐发展成大产业。

近年来,云浮市大力推广人才驿站与党群服务阵地、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厂区、城市(圩镇)客厅、科技小院共建等“共用模式”,黄皮科技小院便是建城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一个创新举措,也是云浮市搭建科技阵地,有力推进“土特产”向优发展的缩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特色农产品,用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很关键。

日前,云浮市科技局组织各县(市、区)分片召开新一轮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对接会。经统计,在上一轮农村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中,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累计举办培训超400场次,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超8500人次,服务带动农户近7000户,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超690个,共推广新品种252个,推广新技术240项,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新一轮派驻任务中,55个团队的16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将“一对一”组团式帮扶全市55个镇,围绕确定的重点派驻任务开展科技服务,为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延长农民增收价值链

走进腰古镇云表村委会云表村双背坑,11栋鸭舍拔地而起,这是腰古镇云表村“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养鸭项目,总投资400万元,预计年产量16万羽白羽番鸭,可为云表村集体经济带来年收入10万元。

2022年以来,云浮市探索推广“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通过政府搭建平台,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村、企参与共建高效养殖小区,使企业、村委会、村民多方获益,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

云浮市云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是云城白羽番鸭的主要生产经营单位,除参与腰古镇云表村“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养鸭项目外,该企业还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开展合作。

“通过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提供疫苗、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的‘五统一’模式,我们以委托养殖的方式与农户开展合作。2023年,农户户均年增收26万元。”云浮市云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振农户养殖信心,该企业还与农户签订长效协议,并向他们派发红利,截至目前已发放两期,分红共596万元,极大提高农户收入。

产业旺起来,生活富起来。作为云城澳洲坚果的主产地,近年来,云城区南盛镇通过激活“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澳洲坚果产业转型种植面积达3300多亩。此外,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及订单农业模式,推进云城澳洲坚果的标准化及产业化种植,带动210多户农户种植超千亩澳洲坚果,切实助力农户增收。

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

云城区乡村美食(番薯)旅游季活动、云安区首届花生文化系列活动、新兴凉果产业发展大会、新兴香荔产业发展大会、广东·罗定稻米文化系列活动、郁南无核黄皮专场推介活动……一系列特色活动背后,是云浮市以宣传推介为媒,助力云浮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的生动实践。

“今年云浮本地举行了10多场宣传推介活动,覆盖番薯、花生、凉果、无核黄皮等多个产业,旨在提升云浮农业品牌溢价能力、价值度和知名度,促进农民增收、农企增效。”云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谈起宣传推介,云浮除了带动本地消费,还将矛头瞄准了外部市场,助力更多农产品“走出去”——

“云农优品 佛云有约”云浮特色优质农产品佛山宣传推介会上,云浮市特色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片令人耳目一新;郁南无核黄皮灯光秀在上海、重庆、成都、西安、广州、珠海、东莞7大城市的地标楼宇点亮;在广州举办2024广东罗定土特产(罗定稻米)出村进城宣传推介活动,并定制5台巴士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广州市区广告宣传……

云浮特色农产品陆续出村进城,不断走向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全国,但还不止于此。

“去年我们出口了4000多吨肉桂,成功打入越南等RCEP成员国市场。”罗定一家香料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RCEP政策红利让企业出口量和收入同步增长。

近年来,云浮纵深实施“东融湾区、西接RCEP”策略,利用叠加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务实的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赢得了早期收益。

拥有扎实出海经验的罗定肉桂紧抓机遇,在2023年中国(广东云浮)—RCEP产业合作大会上,RCEP南药(肉桂)产业基地正式揭牌,新平台将积极推介云浮市南药(肉桂)等特色产业,全面拓展和深化与RCEP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如今,“世界肉桂看中国,中国肉桂看罗定”的美誉度越来越高——肉桂产品集约销售占全国20%,连续多年居全国县级市之首,其中桂油和桂皮连续多年超过全国肉桂产品出口总量的50%;每年出口及内销桂皮约3万吨、桂油约1300吨、桂枝约1600吨、肉桂醛(苯甲醛)约450吨。

云浮是农业大市,立足市情实际,云浮正深入实施“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高水平构建“2+17”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培育了2家国家级、36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把无核黄皮、香荔、稻米、南药、肉牛、番薯等一批“土特产”打造成富民增收的大产业、“金招牌”。

目前,云浮市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国家精品培育品牌2个、“粤字号”品牌45个、省区域公用品牌7个,绿色食品40个、有机产品28个、特质农品7个、湾区认证农产品2个。

下一步,云浮市将利用好中国(广东云浮)—RCEP产业合作大会平台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优势,支持更多“云字号”特产申报国家和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云浮知名度,持续擦亮云浮“土特产”金字招牌,推动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云浮、走向全国、迈向全世界。

链接

云浮市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一览

云城区:云城牛大力、云城竹笋、云城澳洲坚果、云城甘薯、云城白羽番鸭

罗定市:罗定稻米、泷州初心蛋、罗定肉桂

新兴县:新兴丝苗米

郁南县:郁南无核黄皮、郁南无核沙糖桔、郁南肉桂

声音

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杨义伶:

“绿色生态+特色品种”赋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纵观整个广东,甘薯种植的主产区为粤东和粤西,平缓的田地和适宜的气候,为当地发展甘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相较之下,云浮地处粤北,山地丘陵地貌明显,发展甘薯产业会受到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杨义伶说。

一是地形影响,品种不占优势。历年来,云浮突出的甘薯品种不多,以西瓜红为主,且种植模式较为传统,分散的地块难以发展大规模种植和机械化种植,产业发展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是气候影响,时间不占优势。甘薯的种植和收获具有一定时效性,由于云浮冬季气候寒冷,会出现低温、霜冻等现象,甘薯没法过冬,导致上市时间与全国大市场有所重叠,形成同质化竞争。

面对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多重制约,云浮如何破局,从而推动甘薯产业向好发展?

“云浮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优质的生态环境,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杨义伶提到,如今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向绿色生态发展,高品质成为农产品的发展方向。

“通过生态环境加持,当地可以引进特色品种,打造特优异甘薯产区,建设自身品牌,另择赛道发展高端市场,进一步提高甘薯的经济效益,以‘绿色生态+特色品种’赋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杨义伶说。

从地貌、气候上看,云浮不是甘薯产业的优势产区,但得天独厚的优质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目前我们在云城区前锋镇开展甘薯优势品种筛选,通过发展特优异产品,或可将云浮打造成甘薯的优势产区。”杨义伶说。

南方+记者 陈玮琪

编辑 李恺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