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紫金将抓好7个方面:全力拼经济、拼产业、拼项目、拼发展,奋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张浩森;区洁莹 2025-01-25 11:00

1月25日上午,紫金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县文化活动中心开幕。

南方+为你梳理了紫金县2025年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重点工作:

扎实抓好“百千万工程”

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坚持县镇村齐发力,更好地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提升县城质量品味。推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征地230亩建路网,启动城南新区安置区与商贸城。改造市政管网,升级6条道路及背街小巷,新建雨污管网,改造老旧小区,增设便民设施,打造“无废城市”,提升县城品质。

提升美丽圩镇品质。强化典型镇示范,推动蓝塘镇试点,巩固提升其他镇。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农贸市场、外立面,建设产业风貌带。探索视频巡查,创新“六乱”治理,打造整洁有序圩镇。

提升和美乡村内涵。推进“百千万工程”,完善典型村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深化示范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美丽宜居与特色精品村。完成“三大革命”,巩固脱贫成果,推动集体经济增收,推进移风易俗。

提升绿美生态底色。推进绿美紫金六大行动,优化林分林相,造林抚育,培育良种苗木,创建森林城镇、乡村、绿美公路。加强绿化,推进示范点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打好环保保卫战,确保水质优良率。

提升“两山”转化效益。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广清洁能源,探索“茶光互补”。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碳普惠试点,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扎实抓好县域经济

力促产业建设大会战取得丰硕战果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加快构建富有紫金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提振工业经济。推进园区提升、招商引资、产业升级、企业服务和产城融合五大攻坚战。河源紫金产业园区投入6.2亿,完善路网管网,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紧盯主导产业,力争引进20个以上优质项目。发挥龙头作用,推动产业升级,探索新兴领域。落实挂钩服务,解决企业难题,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蓝塘镇城产融合,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持续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耕地保护,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保障粮食安全。抢抓省级产业园机遇,推进紫金蝉茶品牌建设,扩大种植面积与销量。推进畜牧渔业标准化,培育特色农产品,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培育龙头,新增大湾区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持续繁荣文旅产业。加强宣传推介,打造特色活动与研学线路,促进消费。完善功能配套,推进红色苏区小镇及景区建设,擦亮旅游品牌。引进文旅品牌,推进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旅游与网红打卡点,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与收入双增长。

扎实促消费稳投资

力促内需潜力加快释放

围绕全方位扩大内需,积极对接“两重”“两新”等一揽子政策,着力挖掘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激发消费活力。完善县域商业设施,利用促消费政策提振大宗消费,开展多样促消费活动,发展夜间、小店、直播经济,打造夜市,促进电商增长。加快购物广场与电商物流园建设,新增商贸企业,落实房地产政策,鼓励促销活动,稳定房地产市场。

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深入推进“两重”“两新”,精准谋划项目,争取专项债券等资金。谋划“十五五”目标项目,形成项目滚动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抓好项目建设。打好攻坚战,加强项目前置要件办理,强化资源保障,提高项目成熟度。全力推动省市县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动工、续建与竣工投产,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扎实推进“融湾”“融深”

力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持续健全“融湾”“融深”机制,不断培塑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推动紫金更好“融湾”“融深”。

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快融入大湾区交通路网,推动韶河汕铁路、河惠汕高速等项目,力促河紫高速动工,改建国省道,推进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物流微循环,加快电网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提升农村户均配变容量。

强化服务机制“软联通”。提升营商环境,接轨湾区先进经验,深化“全程代办”等机制,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跨域通办事项增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建知识产权强县。

强化帮扶协作“心联通”。深化对口帮扶,推动产业协作,建设龙紫智创谷,承接优质企业,支持纵向帮扶项目,强化央企对接,参与城乡风貌提升,实施医疗帮扶,组建区域性专科联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扎实推动改革创新

力促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协调各方面改革,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全域土地整治,盘活闲置土地;深化扩权强县和镇街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农民建房历史问题;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探索“补改投”;深化税收征管,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

做大做强国资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布局,推动重组整合;创设产业投资基金,服务“百千万工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基建、公共服务等领域集中,增强国企造血功能。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项目;鼓励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新增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产学研融合,打造孵化器、加速器;健全人才机制,加强政研企合作,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服务。

扎实抓好公共服务

力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坚持把“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头等大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生活更具质感。

织密筑牢民生底线。突出就业优先,实施技能培训,帮扶重点人群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实施延迟退休改革,落实惠民政策,扩大社保覆盖;提高补贴标准,关爱特殊群体;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推广居家养老,建设养老设施;完善殡葬、烈士纪念设施。

优化教育教学供给。改造学校运动场和照明设备,新建寄宿制学校宿舍楼;提质升级公办幼儿园,巩固委托办学成果,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特殊教育提质增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安全校园环境。

提高医疗服务品质。深化医改,健全医共体管理体系,推动资源扩容下沉;加快医院项目建设,推进医联体建设,与珠三角高水平医院合作;巩固中医药工作成果,引进培育人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传染病防控,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落实意识形态责任,传承革命传统,创建文明城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客家文化“双创”工程,传承保护非遗;开展文化惠民、全民健身活动,办好体育赛事,提升科普教育基地水平。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出10件民生实事,涵盖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特殊人群保障、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服务、住房保障、防灾减灾救灾、便民惠企服务和农村路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民生福祉。

扎实抓好平安建设

力促社会大局更加稳定

坚持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守住底线,筑牢防线,保持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防范化解风险。全面贯彻国家安全观,加强各领域风险防范,强化金融监管,完善财政资金监管,防范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保障交房和民生;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

筑牢平安底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禁毒反诈,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升级安全基础设施;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高应急处突水平。

加强社会治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闭环;依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撰文:张浩森 通讯员 黄从高 甘建楼

南方+ 区洁莹,张浩森 拍摄

南方+ 区洁莹,张浩森 拍摄


编辑 张茵 魏楠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