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
人工智能和教育、民生问题
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青年朋友最该关注什么?
如何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面对人工智能青年学生最该关注什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如何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施一公:青年学生聚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也许过几年,人工智能会成为一门通识课,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很多学生会有疑问,如今人工智能如此发达,未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施一公表示,应对人工智能,青年学生更应该关注最基础的知识,因为这是立足的根本。“有了这些基础,再去理解、运用人工智能,才能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技术创新是唯一出路,要不断进行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认为,技术创新是唯一出路,拥有“自己的技术”“领先的技术”“满足需求的技术”,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案。
董明珠还表示,AI、DeepSeek等提升产品各个方面的效率。“只有技术不断创新,企业才有意义,才可以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人工智能
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AI浪潮来袭,有“技”青年有兴奋也有困惑: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
在“90后”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广州增城的返乡新农人沈燕芬看来,善于使用工具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一次人类生产工具的飞跃。但越是强大的工具,越是需要强大的驾驭能力,“要驯服烈马,就需要高超的骑手”。“只要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持续提升自我,总能抓住技术革命的先机。”沈燕芬说。
沈燕芬(左)在田间地头。
青少年如何在AI时代激流勇进?
越来越多的AI工具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从大数据归纳到内容创作,从知识普及到深度研究,AI工具正在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带来便利,也向人们的生产活动与技术依赖提出更多挑战。一起来看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子的思考。
跳出算法框架来思考
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习惯于接受而非质疑;AI的普及还可能加剧“信息茧房”,限制我们的认知多样性。
AI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但最终决策仍需要人类的智慧和灵感;AI可以模仿人类的思维,但它无法替代人对情感、道德和美的体验与理解。真正的创作不仅往往包含在作者的情感、审美和价值观,这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无法被算法复制的“灵魂代码”。要平衡AI对自主创作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AI工具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它作为激发潜能的“催化剂”,而非替代思考的“懒人神器”。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才能帮助我们在智能时代实现全面发展。
蓝金群
学会与智能技术共生共舞
面对扑面而来的AI浪潮,青年仍应把握机遇,利用好它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坚守思维自主性,培养创新思维,将AI视为攀岩路上的登山棍,站在人类进化的台阶上,让数字算法力量帮助我们成为勇敢的攀岩者,而不是思想退化的观望者。AI时代既充满挑战,也有更多机遇,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携手AI共同迈向时代的新征程!
邓永丽 刘悦欣
感受AI温度,保持思维深度
借助AI工具提升效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青年学子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好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如此才能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找到正确的方法。只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能避免思维的空洞与浅薄。
AI与人类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协同创新的。我们应保持独立思考与创造力,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的长期发展,而非取代人类的独特价值。
黎慧蕾 黄惠玲
AI浪潮已至
一起努力
成为人工智能的“驾驭者”吧!
编辑 | 青年君
来源 | 广州青年(ID:gz_gqt)综合整理自广东共青团、广州青年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
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