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日前报道,自2023年8月中山大学与高州市签订合作协议以来,中山大学围绕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强化城乡规划建设服务、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支持、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与高州市开展11个合作共建项目,在县域产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
这启示我们,高校与县域的双向奔赴、携手合作,不仅为县域发展赋予智慧增添动能,而且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支点。
高校支持“百千万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高校的重大任务,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沉、服务下沉的高效路径之一。高校赋能“百千万工程”,关键在于高位谋划一体推进,找准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结合点,精准发力,落地生效。高州市与中大合作一年来,中大组织33家单位、29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1100名师生奔赴高州开展共建行动,推动县域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中山大学医学水平处于国内前列,而高州市在医疗服务上具有较强基础,急需提升发展水平。中山大学发挥医科学科全方位优势,统筹人才、学科优势资源,聚焦高水平医疗科技合作,助力高州县域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向高水平迈进。中大附属第一医院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设立4个名医工作室、1个南丁格尔工作室,并建立“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工作队”,有效提升医疗结对共建成效。中山大学还组织一批著名专家与高州人民医院开展合作,为高州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指导和初步诊断服务,备受群众好评。同时,通过聚焦肿瘤、干细胞等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医疗合作,推动高校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可见,从让山区群众能享受医疗“国家队”的优质服务,到中大与高州合作在医疗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彰显了高校赋智赋能“百千万工程”大有可为。围绕地方所需、高校所能,发挥各自优势,谋求协同效应,就能实现合作共赢,拓展高校支持“百千万工程”的广阔空间。
产业是发展“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发挥自身人才、科技优势,对县域进行产业帮扶,尤其对特色产业注入科创元素,能取得推动特色产业扩容提质的效应。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针对荔枝产业存在的难题,成立了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岭南特色果蔬品控研发等创新团队,组织100多名县市级科技特派员下沉乡村振兴一线,为荔枝等特色产业“把脉问诊”,助力地方打好“特色牌”,为做好“土特产”大文章破解了大量堵点难点。在学校结对帮扶的“中国化橘红之乡”化州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强化科研平台搭建和技术攻关,建立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成功申报县域创新基地助力化橘红产业提升及示范项目,帮助三家化橘红龙头企业建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成立化橘红中药饮片加工示范基地,依托学校建立广东省南药化橘红种植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广东省高效中药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化橘红产业发展。近期,广东深融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博士工作站化橘红科研成果引发关注,并在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合作大会上进行了宣讲推介,为化橘红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探索了可行路径。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参与编制的《茂名市“美丽庭院”建设指引》,既有标准,又有案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操作性强。该院还派出专家团队深入乡村一线为“美丽庭院”规划设计提供现场指导,以美丽庭院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可见,作为科技创新高地,高校科教技术资源与县域产业资源对接聚合,必然催生裂变效应,推动县域产业向更高层级迈进。从这个视角观察,高校赋能“百千万工程”正逢其时、正得其势,应当总结经验,优化完善,推动校地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文/特约评论员 蔡湛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朱昭君 实习生 林文夏
初审:柯柱基
审核:温国
来源:茂名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