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广东保险业正在加速为相关案件定损、理赔。记者综合多家险企的报案情况获悉,此次暴雨,车险是重灾区,农险、家财险等非车险报案数量相对较少。截至8月22日晚,广东保险行业至少已接到上万起车险报案,多为车辆水浸出险。从区域看,东莞损失最严重,广州其次。
“与往年同期相比,这次报损数量并不算多,平均估算金额也不算高。”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认为,此次暴雨致灾性不算严重,再加上政府、保险提前防范部署,打出一整套保防救赔的“组合拳”,用一系列风险减量服务降低广大市民损失,织密民生“保障网”。
超1.3万台车辆受损,农业生产损失较小
记者搜集了广东前五大财险公司的报案统计情况,它们规模总和占全行业八成比例,能够勾勒出行业全貌。其中:
广东人保财险:截至8月22日上午9点,全省累计接报案4550件,其中车险报案4346件,出险集中在东莞(2890件)、广州(817件)、惠州(257件)、中山(136件);非车险报案196件;农险报案8件,主要是汕头的水果、惠州的水稻等受损。
中国太保产险广东分公司:截至8月22日下午5点,接到车险报案2221件;非车险报案63件,农险报案10件。其中,广州接到车险报案407件;非车险报案15件;农险报案8件。
平安产险:截至8月23日,东莞平安产险受理水淹车报案3462件,估损金额超3000万元;广东平安产险截至8月22日上午10点接到暴雨灾害相关车险报案2078件,估损金额超1831万元,其中广州地区1291件,估损金额超1138万元。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省分公司:截至8月22日下午5点,共接报案1392件,其中车险1159件,广州地区接报案466件。
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截至8月22日下午5点,接报案超350件,已调度超100名理赔人员及时开展理赔工作。
综上可知,从险种来分析,在暴雨期间报案数量最多的是车险,占报案数量超90%。农险报案数量少,这意味着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的农业生产损失较少。
车险是重灾区,上述公司的车险报案总量已超1.3万件,则说明至少有1.3万台车受损。以占广东车险市场份额第一的平安产险为例,平均每台车的估损金额约8700元/台。其它几家公司的估损情况也相近,平均每台车估损不超1万元。车险业普遍认为,此次损失情况不算严重。
得益于车险业务线上化程度较高,理赔速度快。对此,广州番禺区的市民苏先生深有体会,他的车辆因停放在户外遭遇轻微水浸,于是在8月21日下午通过广东人保财险官微申请在线理赔,“简单拍照上传,提交完资料后,没想到当晚7点就收到3000多元的赔款。”平安产险则推出“刷脸赔”等业务,无需查勘,一刷就赔,大幅提高理赔效率。
目前,各大公司均开通绿色通道加速快赔。此外,有险企还推出了“代步车”的增值服务,解决车主在车辆维修期间无车可用的痛点。
“黑科技”助力减损,启动大灾互认机制合力救援
“今年水淹等级高的案件占比不算高,尤其是地下车库被淹导致数百台车泡水的‘大案’大幅减少。”一位理赔负责人发现今年的报案情况有结构性变化。据介绍,水淹等级与水淹高度有关,水淹得更高,车辆浸水更严重,损失更大。
谈及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受天气致灾程度影响,另一方面,则与政府主管部门、保险业强化防灾减损、风险减量工作有关。从精准区域风险预测到气象预测,从智能化监测预警到应急响应,一系列“黑科技”应用助力降低损失。
首先,在灾害来临前,精准预测有助于筑牢第一道防线。
在今年入汛前,广东金融监管局指导保险行业发布“2024年广东省机动车水淹事故风险地图”,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全省542个中高风险地区、303条中高风险道路,为广大市民驾驶、停车提供安全指南。保险业则重点盯紧这些“黑点”。例如,广州人保财险在281个广州低洼路段和66个低洼停车场的部署盯防责任人。
在气象信息方面,保险业依托卫星云图等技术可实现精准预测,同步推送灾害预警、防灾、救援、理赔指引。以平安产险的“鹰眼系统”等平台为例,截至21日晚,累计推送预警信息5.21万次。
其次,实时监测是掌握灾情、指导救援的重要方式。
广东保险业在重点防范区域大量布设水浸预警设备,该设备采用5G物联网技术、水位感应技术,可及时报警内涝预警信息,便于指导迅速开展防涝行动。广东人保财险为例已在广州、东莞、中山、惠州、清远等地市设置超250台水浸预警设备;众诚保险在12处大型商品车停车场及主机厂内设置的水浸预警设备共报警6次,及时采取救灾措施而排除险情。
再次,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紧急救援是降低损失的有效方法。
在本轮暴雨中,行业启动“车险大灾互认机制”,实现车辆防御、查勘、施救、定损结果互认,可对遇险车辆就近施救,全面提升救援效率。各公司纷纷加大救援力量投入,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调派救援资源,保证7×24小时施救工作;广东平安产险投入救援人力535人次,查勘车304台次,施救车辆162台次,提供拖车服务1351次。
暴雨停了,防范不能停!提醒广大市民掌握暴雨期间的避险、自救方法,毕竟,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南方+记者 张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