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坚持以开放包容涵养文化心态

南方理论 2025-02-13 08:53

文丨周国斌

文化心态,作为个人或国家对待文化的内在倾向,深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如何从“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的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指明了增强文化自信、涵养文化心态的方向。开放包容,不仅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的坚固基石,也是中华文化不断繁荣兴盛的重要动力,它引领我们走向未来,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明互鉴。

文化的来路:依靠开放包容走向今天

在历史的长河中,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如同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开放,使我们得以拥抱世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促进自身的融合发展;包容,则让我们能够容纳差异,尊重多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使我们在多元和差异中塑造文化主体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从纵向来看,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从未间断的文明,正是因为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构筑了综贯南北东西的民族认同,在五千年的文明交融中绵延不绝。古代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途径,与周边及遥远的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张骞出塞、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

从横向来看,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整合社会差异,面对地域、身份、阶层、习惯、血缘等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展现出了独特的智慧与包容性。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通过法治建设、社会保障、宗族治理、礼仪教化、教育公平等多方面措施,我们努力营造了一个公正、和谐且包容的社会环境,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文化的理路:依靠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中华文化不仅依赖于开放包容得以传承,更应继续秉持这一原则以涵养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增强文化自信,我们需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立足本来,即坚守本土文化的主体性,珍视并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积累的智慧与经验。在开放包容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国潮”“国风”的兴起以及汉服文化的流行,正是对本土文化坚守与创新的生动体现。

吸收外来,意味着我们要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为文化自信提供多元营养。通过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在理解和创新中实现中西合璧,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风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积极汲取世界文明精髓,以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促进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

面向未来,则意味着我们要以开放包容推动文化创新,找到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实现文化的时代性创新。我们要以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坚持文化主体性,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精华,通过创新与融合展现文化特性并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的进路:依靠开放包容拥抱世界

开放包容不仅促进了国内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华文化应主动走出国门,寻找展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的文化进路。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强化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举办文化节、展览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助于增进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体系也至关重要。我们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核心任务,借助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精神推向全球。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需坚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学习与反思。这并非对他国文化的排斥或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相互借鉴的过程。通过与世界各地在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我们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还能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

总之,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通过这一心态的涵养与践行,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弘扬本土文化,还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文化的创新与传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2019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研究”(2019GXJK008)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 毛帅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