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间隙,一名汗湿夹衣的男子,直起身子,抬眼一望,蓝天白云、青山绿苗。他感到满心欢喜,便扯开喉咙,放声唱起了山歌。他看到的景物,心里所感所想,都被唱了出来。
这便是客家山歌,有即景入歌、直抒胸臆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情歌,也有赞美生产生活的颂歌,有反映喜庆心情的赞歌,有倾吐苦水、愤懑不平的悲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客家人民情感交流、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方式。客家山歌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河源对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在稳步进行。
■山歌爱好者在万绿湖畔边唱山歌边感受美景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传承歌仙遗风的山歌
客家山歌源自何时,谁也说不清楚了。很多人认为,客家居民何时从何来,山歌便自何时来。《粤东客家山歌》一书中的《客家山歌概述》一文即如此认为。东源县文化部门有关人士亦认为,山歌可溯源到晋代:“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晋末年,不少汉人从中原地区逃亡南移,经江西、福建迁徙,定居在广东东北山区的九连山脉一带山村。他们把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学中的口头文学(即民歌、民谣)带到这里。后来,他们与岭南当地的土著居民在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以及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并且长期互相交往、互相帮助、互相影响。由于文化活动的交流,河源客家先民不断吸收当地土著居民的唱腔艺术和表现手法,逐步形成了有地方色彩的河源客家山歌、客家风俗和客家文化。”
清初大学者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的题记中说道:“瑶峒月夜,男女隔岭相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厉而长,俗称山歌。惠潮客籍尤甚。”河源客家山歌是怎么产生的呢?一般认为,河源客家先民是从中原迁徙来的,所落居的地方都是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山高林密,猛禽巨兽经常出没。客家先民在此落居后,开垦、耕耘,生产生活非常艰辛,人们上山砍柴、开山种植、下田耕作或过户交往,都要走一段很偏僻的山间小路。因此,他们一出门就有种幽僻感觉,或怕遇上毒蛇猛兽,因而就喜欢用大嗓子来“吊个声腔”唱几句山歌,一来壮壮自己的胆子,吓跑野兽;二来便能呼唤对方得到个照应,以驱散山里的寂寞,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唱山歌的习惯。
但江西客家文化学者谢重光并不同意这个说法。通过研读大量史料,他认为客家山歌主要有两个渊源: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吴、楚文化的传统,另一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后者的作用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客家山歌根不在中原,而在赣闽粤客地。我国研究民间歌谣的先驱之一钟敬文先生曾对广东疍民歌谣和客家山歌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客家山歌显得非常质朴、含蓄、委婉,并且婉转、缠绵,具有音韵上的美感,这主要是继承了六朝以来乐府诗歌的传统,因而提出了客家山歌与南北朝时南方民歌相似的著名论断。他说:“我们若把它用南北朝的歌谣来打譬喻,那么,山歌是南方的清商曲——子夜歌、懊侬歌、读曲歌等。”(谢重光《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
山歌内容包罗万象
河源客家山歌其内容包罗万象,有歌颂革命的、有反映风俗人物的、有赞颂美好风尚情趣的、有反映男女之间爱情的、有祭祀鬼神的。从各县区的山歌来看,反映男女之间爱情、反映风俗习惯、反映生产劳动的山歌数量较多。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客家人,大部分缺乏文化,尤其是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备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她们只能私下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时的客家居民风俗习惯是女的在家里料理家务,或在家里纺纱织布,出门的重活和对外交往全部由男人干,所以女人出门的机会很少,留在家里多。有的女孩子长大成人后,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只能趁父母长辈不在家,出去溪边挑水、洗衣的机会,与爱慕的男青年隔岸招呼,互相用山歌来表达相互爱恋之情,所以表达爱情的山歌在客家山歌中占了很大的分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龙川山歌在农村流行很广,男女青年皆会,常在山上砍柴割草时对唱。歌词多以追求婚姻自由为主。
河源市文化馆曾对河源山歌种类作了梳理,认为河源是山水胜地,河源民歌的种类和数量之多,堪为岭南之冠。较有代表性的就有河源山歌、黄村山歌、黄村捕鸟调、读书腔、船塘山歌、顺天山歌、康禾叠字山歌、和平山歌、和平水路歌以及连平山歌、紫金义容山歌、龙川亚顶山歌、东江劳动号子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亢而辽远,缠绵而委婉,于山水人情一炉,合叙事抒情一腔,感情朴实,真切动人,散发着阵阵泥土芳香。它和赣南、闽南、粤北、粤东等各地客家民歌一样,既继承了古代的《诗经》、民歌竹枝词和唐宋格律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岭南百越民族的丰富唱腔,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河源人民口头创作和智慧结晶。其艺术特点是歌词结构严谨、押韵要求严格、歌词注意形象化、运用客家口语、修辞手法多样化。
河源客家山歌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演变和不断发展,既保留了民间文学传统性,又不断有所创新和进步,从传统的口头文学中推陈出新,发展到文字记载,并且在音乐旋律上,也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如:客家山歌的“赋”“比”“兴”和“双关”“对偶”“排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以及四句七言格式的音韵和常见的山歌引歌号子、尾驳尾、五句板,后来发展到山歌小演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说唱、山歌剧等客家戏。因为它语言丰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情深意切,直接反映了地方风土人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当地群众容易接受。
和平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声韵,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1959年和1981年,和平县先后两次对民歌进行普查,经省、地文化部门鉴定,和平县民歌大部分从兴梅地区传入,只有青州镇的青州山歌有地方特色,被命名为“和平山歌”。该县客家山歌主要有和平山歌、彭寨山歌、东水山歌、林寨山歌、阳明山歌、浰源山歌、彭寨放牛歌,比较典型的和平山歌有《爱唱山歌你就来》《好久唔曾进碧坑》等。
赋比兴的自由表达
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客家地区,如梅州、惠州、韶关、河源等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的一种口头文学,它的素材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反映的是客家人的理想和愿望,表现的形式和手法是客家人所喜欢和爱好的。
河源客家山歌既继承了《诗经》、民歌竹枝词和唐宋格律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岭南土著民族的丰富唱腔。其艺术特点是歌词结构严谨,押韵要求严格,歌词注意形象化,运用客家口语,修辞手法多样化。山歌内容有反映风俗人情,有赞颂美好生活,有反映男女爱情,也有唱诵地方风物等等。
作为纯客家地区的河源市,客家山歌广泛存在于山野农村,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几乎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对上几段,有应变能力快、语言组织好的,经常能触景生歌,张口就唱,出口成歌,上到擂台就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斗歌”,歌词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题材广泛,因此自然浑成。黄遵宪认为,“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天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易为,天难学也。”他又感慨道:“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
因此,梅州曾流传过清嘉庆年间,梅县城西黄塘少女用山歌奚落当地解元宋湘的传说。河源的文士如廖鸣球、江绍仪,都曾写过竹枝词,廖鸣球曾写道:“十字街头斗药材,金银花已傍春开。贫妇手携麻布袋,爱钱争向岭头来。”“鳄湖环郭漾清波,万尾潜鳞动碧荷。记得年年十月朔,家居湖背捕鱼多。”虽然竹枝词与山歌都是具有民歌色彩的诗歌形式,但是山歌更为自由多样。
由于以前客家人大部分没有多少文化,在编歌词时只能以生活中常接触的东西和常看到的事物为素材,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触景生情地联想到唱什么,因此客家山歌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就由此形成了常用的规律。传统客家山歌中的赋体山歌,一般是一事一首,平铺直叙,从头到尾,层次分明,文字简朴,就事论事,讲究起承转合,语言流畅。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比喻”“起兴”“直叙”“夸张”“对比”“叠句”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比喻”采用明喻、暗喻、借喻,一般以物寄情,表面咏物,实际写情,通俗易懂,形象直观;“起兴”(兴往情来,即兴联想,通过眼前景物联想到某一件事情,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即兴(即触景生情)、忆兴(即联想回忆),客家山歌中的“兴”体山歌,多是触景生情而作,是种表现手法。“直叙”即实话实说,真诚坦白;“夸张”即采用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到事物的变化和幻想的未来,用艺术的手法把现实夸张;“对比”即前后对比,事物对比,人与人对比;“叠句”即叠字、叠句,尾驳尾的形式加强语言的意境内容。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和独特风格。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使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风俗习惯,因此容易沟通接受,具有突出的大众性、地方性、流传性。
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山歌爱好者在茶山放声歌唱庆丰收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河源的客家山歌曾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获得不少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川涌现出大批优秀山歌手,如龙川县知名歌师何海澄,出口成歌,曾多次参加县内和梅县地区、广州等地举办的“山歌擂台”表演,颇受听众好评。1983年,由张振坤记谱、演唱的“龙川鹤市阿(丫)顶山歌”,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谱曲曾在《人民音乐》发表、省电台播放,其唱片在全国流行。客家山歌还登上了正式表演舞台。龙川县山歌剧团是以客家山歌表演艺术为主的剧团,其节目主要有山歌舞蹈、山歌小戏、山歌剧等,受到观众的喜爱。2009年9月16日,龙川县客家山歌协会正式挂牌成立,为全县广大客家山歌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客家山歌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平台。
2003年3月,和平县成立了一支老年人山歌队,目前人数已发展到113人。这支队伍每天活跃在县城烈士陵园一角,并创作出一批山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平县文化馆于2003年国庆期间筹划并成功组织了一次“庆国庆、贺中秋”山歌擂台赛,对于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山歌、丰富客家人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对客家山歌的热情,民间依旧葆有。在龙川,河风清凉的东江两岸逢年过节常会搭起山歌擂台,汇集各路山歌能手登台斗歌,你问我答、你攻我守,出口成歌,十分热闹有趣。斗歌台周围数十里群众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前往听歌。近年来,每天早晨和傍晚,很多中老年人聚集在龙川县城长堤路一带,自发对唱山歌。在河源市区的茶山公园,也能看到来自各县区的老人们唱山歌。
在时代的浪潮之下,客家山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歌手相继去世,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为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客家山歌,河源市及各县区文化馆作出了较大努力。近年来,我市民间文艺家收集、编写了一些客家山歌并编撰成册,并编写了《河源客家山歌》教材,将河源客家山歌引进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河源市一小、源城区雅居乐小学等学校,开设传习班、纳入学校选修课程。用主题讲座、展示演出、互动体验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和保护客家山歌的兴趣。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已在全市五县二区全面开展,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拉近了青少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
记者:凌丽
编辑:梁轶伦
二审:李天鸿
三审:胡剑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