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万人植万树,共赴中山“春之约”

作者 苏芷妍;罗丽娟 2025-03-15 12:29

植此青绿,不负春光。

3月14日,中山市、镇、村数百个植树点,迎来了一批植树人: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率市四套班子领导、各级党员干部、企业家、志愿者、人才代表、学生代表等上万人,在中山城乡大地上种下了2.7万株苗木。

3月14日,市委书记郭文海率市四套班子领导在中山人才公园参加植树。图源 中山发布

3月14日,市委书记郭文海率市四套班子领导在中山人才公园参加植树。图源 中山发布

这是中山“我为全运种棵树”全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的现场。有一个细节值得留意:植树队伍中,有500多名港澳乡亲和政协委员。不少人是特意赶回中山,只为种下一棵树,为家乡增添一片绿。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中山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绿美生态建设,凝聚全市上下奋战“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一片片“桑梓林”“侨爱林”“企业林”,在中山大地不断延展,点缀成这个春天里最动人的青绿。

截至3月14日,中山全市共种植绿化苗木超20万株,筹集社会资金超3800万元。

一木系情

在中山,植树成为乡情的载体,连接着游子与故乡。

3月13日,中山市政协委员、香港中山社团总会副主席阮建周特意从香港赶回中山,参加中山市统一战线开展的植树活动。13日下午,阮建周赶往澳门参加活动,又连夜返回中山,以便准时参加14日一早的植树活动。

挥动铁锹、培土扶苗……阮建周熟练地种下一棵棵紫花风铃木,这是他连续参加中山植树活动的第8个年头了,“只要挤得出时间,我一定会来。”这几年来,阮建周还通过中山政协香港组、中山侨商会等渠道,向中山捐资超过5万元,支持植树造林。

中山市全市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图源 中山市侨资企业商会

中山市全市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图源 中山市侨资企业商会

阮建周祖籍中山,少年时随家人迁居香港。上世纪90年代,阮建周回到广东经商,辗转深圳、东莞后,于1999年回到中山投资创业、建设家乡。

在阮建周的印象中,20多年前,中山已经是广东非常有名的绿化城市,后来,又获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很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回到中山,都会产生这种感觉,中山真的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

如今,作为政协委员、港澳乡亲,阮建周主动投入到绿美中山的建设行动中,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山更好、更美”。“一座城市,工业要发展,配套也要提升。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会产生柔性吸引力,让人才长久地留下来。”他说。

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很多港澳乡亲的共识。

在三乡镇古鹤村,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这是清光绪皇帝为表彰古鹤村人郑有庸而御赐建造的牌坊。如今,三乡籍港澳同胞将这种“乐善好施”精神传承下来,认捐认种树木,积极践行“我在中山有棵树”公益活动。

三乡古鹤村乡贤郭平杰,热衷家乡公益事业。在“我在中山有棵树”公益活动中,郭平杰联合其他澳门乡亲共同认捐了近万元的桂花和黄花梨,在古鹤村种下一片“乡贤林”,凝聚了旅澳乡亲的浓浓桑梓情。

一木系情,同根同心。港澳同胞、侨胞的故土乡情,借一片绿意,在中山大地上绵延生长,成为中山“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聚木成林

岐江水暖,桂山青翠。

2025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之年。

今年2月,中山发出一封全民义务植树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通过植树造林、抚育管护、认种认养等形式,因地制宜植树增绿。《中山市关于落实“百千万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同样提到,推动企业、党员干部等,通过捐赠苗木、认种认养、开展绿化施工等多种形式,助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

中山市长江水库,一片绿水青山。

中山市长江水库,一片绿水青山。

如何点燃全民植树热情?

为了让市民掌握植树“方法论”,中山在全省率先开展“送图入村”行动,形成288个村(社区)“一村一绿化规划图”,详细标注了种在哪里、种什么树、种几棵等信息,真正做到“挂图作战、清单推进”。

海洲村是古镇镇的“花木村”之一。通过“结对子”,中山花木城园林有限公司为海洲村10个“四小园”提供了详细设计,根据空间造景、花木数量的评估测算制定方案,为村子提供了“一条龙”的帮扶。

古镇镇冈东村启动了“结对”绿化工程,邀请专业综合设计咨询机构,对全村的绿美建设工作出具了总体规划方案。据了解,古镇镇邀请了多家具有规划设计专业能力的本土企业、机构,担当全镇绿美生态建设“专业顾问”角色。

企业的加入,不仅为乡村绿美提供了科学思路,更让“见缝插绿”的生态理念,在广大厂区园区得到生动实践。如火炬高新区广泛开展“千企万民齐种树”等绿美行动,推动各产业园区累计种植苗木约2万株,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成明阳、咀香园、百思途工业园等一批绿美厂企示范点。

聚木成林,共襄绿美。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山市以绿美生态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创新模式,将植树种树的“小切口”,转化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绿美长青

从“一天种树”到“天天种树”,从“植树节”到“植树季”,植树种绿、美化环境正成为中山新时尚。2024年以来,中山共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超3000场,累计发动超14万人次。

引导全民爱绿植绿护绿,中山还搭建了“我在中山有棵树”平台,“云上”认种、“指尖”植绿、“码上”管护,群众认种认养认捐树木,有了便利渠道。截至目前,活动已募集捐款超284万元,参与人数超4.6万人次,认种树木超7500株。

绿美建设,没有终点。接下来,中山将开展城乡绿美行动,建成一批郊野公园、山地公园、口袋公园、湿地公园,推进美丽园区建设工程,打造舒心惬意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标杆园区,推进乡村绿化三年行动,开展“四旁”“五边”植绿增绿,推进绿道、碧道、古驿道、森林步道融合,累计打造绿美生态示范点不少于8个。

中山南朗大溪河畔,水清岸绿的口袋公园。

中山南朗大溪河畔,水清岸绿的口袋公园。

此外,中山将深入实施“万棵榕树进乡村”“万棵桑树进田园”“十万果树进农家”等行动,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兴绿”主题党日活动、“绿美中山党旗扬”主题活动,持续丰富全民义务植树形式,倡导“有好事,来种树”,营造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推动绿化工作从“一时绿”向“持久绿”转变。2025年,中山全市将种植绿化苗木超40万株。

当生态建设超越单纯的环境治理,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多元共治、传承文化根脉的载体,绿美方能长青,“绿水青山”才能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朱晓宇 钟时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