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个村落,是抗战时期南中国的唯一秘密国际邮路

党史精读 2025-03-21 16:17

深圳红色村落故事④

【编者按】

每一个红色村落,都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见证着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都市,不仅有繁荣的现代经济,更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与南方日报、南方+启动“深圳红色村落故事”系列视频展播,助力永不褪色的红色热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让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为后人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大鹏沙鱼涌是深圳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在抗日战争爆发前,革命的种子就已经播撒在了这个海边渔村。

06:40

深圳这个村落,是抗战时期南中国的唯一秘密国际邮路

建立沙鱼涌邮局

肩负战时华南地区与国际社会通邮重责

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共产党人邓中夏及苏兆征领导组织了长达1年零4个月的省港大罢工。通往香港的陆路交通被截断,沙鱼涌便成为海上连接粤港的重要口岸,各方也将其视作必要控制的要冲。

1925年11月,港英帝国主义组织上千人向沙鱼涌驻守的铁甲车队和工人纠察队发起了猛烈进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铁甲车队和工人纠察队以一当百,浴血奋战,让来犯的敌人付出了血的代价,给港英当局和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为当时的省港大罢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沙鱼涌成为了日军封锁的重要目标,为了冲破日军的铁桶式封锁,沙鱼涌秘密建立了一个国际邮件进出口交换局——沙鱼涌邮局,肩负战时华南地区与国际社会通邮的重责,成为抗战时期南中国唯一的秘密国际邮路。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沙鱼涌邮局利用定期往返于香港-南澳-叠福-沙鱼涌的轮船,分发国际邮件450多万件,接收国际邮件30多万件。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港九沦陷,大批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被困香江,遵照指示,东江游击队要抢在日本人找到这批文化名人之前,将他们营救出来。

1942年元旦,廖承志、连贯和乔冠华沿着东江游击队开辟的秘密路线,成功地从沙鱼涌登岸,拉开了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序幕。在这次“抢救”工作中,东江游击队共营救出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它人士800多人,还有100多位国际友人。沙鱼涌是东线“胜利大营救”最重要的支撑点之一,立下了重要功勋。

东纵胜利从沙鱼涌北撤烟台

战略调整画上圆满句号

1942年5月,广东省发生了“粤北省委事件”,这是继“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南地区制造的又一起反共事件,给华南地区党的组织发展以及合作抗战工作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直到1943年1月,中共广东临时省委才重新在现在的深圳土洋村设立,并在沙鱼涌设立了临时省委交通站,负责与地方党组织和香港重新建立起密切联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署的协定,东江纵队主力需北撤烟台。1946年6月30日,在以曾生为首的北撤部队军政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北撤人员2583人在沙鱼涌登舰开赴烟台。

东纵胜利从沙鱼涌北撤烟台,标志着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调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48年,当时的国民党广东行营主任宋子文纠集兵力9000多人,对广东解放区发动第二期“围剿”,由东纵主力北撤之后留下的武装力量组成的粤赣湘边纵队,在尹林平的直接指导下,主动出击沙鱼涌,给敌人以严重打击,迫使敌军即日退出大鹏湾北畔据点,打乱了敌人第二期“清剿”部署,大大鼓舞了部队和人民群众的信心和斗志。

沙鱼涌这个小渔村的光芒,在深圳特区发展历程中持续闪现。2014年,沙鱼涌进行村落改造,并对红色博物馆和东江纵队北撤公园等进行全面建设和修复,现在,沙鱼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山海旅游小镇,吸引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

采写: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