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肿瘤与血管疾病多学科协作专委会粤东MDT沙龙在汕头市人民医院举行。
来自省内多家顶尖医疗机构肿瘤防治、血管领域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带来前沿科研与临床医疗进展,分享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突破复杂疾病诊疗瓶颈的路径。在参会的多位潮籍医学专家的牵线搭桥下,跨区域多学科协作机制已显雏形,将进一步助推提升粤东区域疾病诊疗水平。
此次活动由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汕头市在外潮籍医学专家委员会(潮医智库)、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汕头市人民医院承办,通过专题报告、病例讨论等形式为参会医生们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交叉性”愈发凸显,约30%的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会出现心肌操作、心律扮演等心血管并发症;而心血管患者中,肿瘤的发生率也较普通人群高出15%-20%,两种疾病的“共病现象”已成为全球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学术活动聚焦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共病同管,延伸至多学科协作与省地多级医疗机构联动,展开系列探讨。
近年来,省潮联会健康委组织了一批在外潮籍医学专家参与粤东医疗高地建设 南方+ 彭深 拍摄
近年来,省潮联会健康委组织了一批在外潮籍医学专家参与粤东医疗高地建设 南方+ 彭深 拍摄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绍,运用MDT多学科协作的思路开展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协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他向参会的当地医生发出邀请,加入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发起的线上MDT平台,参加理论学习与病例探讨,助推提升疾病诊治与管理水平。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双向奔赴的合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表示,医院将通过学科联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式,助力汕头患者不再奔波外地就医,在家门口即能享受到“肿瘤+血管”的联合诊疗。
包括潮医智库专家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作报告 南方+ 彭深 拍摄
包括潮医智库专家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作报告 南方+ 彭深 拍摄
汕头市卫生健康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汕头作为粤东区域医疗中心,将继续推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发展、提升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搭建高起点、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学术汇报环节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难治性肠癌、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以及静脉血栓血管专科AI部署、膀胱癌免疫新机制、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等作专题汇报,分享最新的诊疗经验、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搭建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背后,是浓浓乡情凝结的情感纽带。省潮联会健康委执行主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丁培荣介绍,近年来,省潮联会健康委组织了一批在外潮籍医学专家参与粤东医疗高地建设,助力成立潮医智库,高频次组织学术交流、专科帮扶、人才培养等工作,与汕头当地医疗机构展开全面合作。“接下来,我们还将组织更多专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支持家乡的建设,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他说道。
记者了解到,自潮医智库成立以来,智库专家持续以“智力支持+资源导入+技术帮扶”助推汕头当地医疗机构专科学科建设。以此次举行学术沙龙的“东道主”汕头市人民医院为例,在此次学术活动中,潮医智库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大科副主任黄楷教授与该院血管与肿瘤科展开专科学科对接,进一步提升区域多学科协作能力。
今年来,潮医智库专家与该院互动连连。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3名专家签约成为汕头市人民医院特聘专家,每月定期赴汕开展坐诊与手术、带教等工作;近期,在省放射影像专业质控中心专家许乙凯教授的协助下,汕头市放射影像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并挂靠汕头市人民医院,全面助推该院乃至汕头全市放射学科建设,提升医学影像科临床、科研水平。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彭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