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将迎来“超级充电宝”,来自世界屋脊

南方+  2025-09-16 19:32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今天,又一前所未有的电力工程在我国开建。

这条全长2681公里的藏粤直流工程,跨越西藏、云南、广西、广东4省(区)。这一路,它将翻越白雪皑皑的山脉、穿行于红土高原与喀斯特地形,四次跨越怒江,最终走出广西的十万大山,将西藏的清洁能源带到数千公里外的大湾区。

00:21

藏粤直流工程启动建设

为什么要建这一超级工程?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从用电量看,今年7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我国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成为全球单月用电量最大的国家。这个数字,甚至相当于部分东盟国家一整年的用电量。

再看发电量和能源结构,2024年,中国的发电量成功突破10万亿千瓦时,占据了全球发电量的近30%。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一边是新能源发电突破纪录,一边是用电需求不断攀升。如何更好地调配和利用好宝贵的电力资源,将其“用在刀刃上”,是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逆向分布特点,能源输送总体维持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基本格局。西藏作为我国的战略性能源基地,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丰富,而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用电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用电需求旺盛,需要更大规模引入外省电力保障能源安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是拉萨河风光(2025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这是拉萨河风光(2025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于是,藏粤直流工程应运而生。

根据规划,藏粤直流工程配套电源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将输送43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为广州、深圳两座超大城市各增加供电能力500万千瓦,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有力的清洁电力支撑。

除了区域“红利”外,从全国电力层面看,这项工程同样意义重大。

虽然目前我国“西电东送”已形成三大通道的格局,但在藏粤直流工程之前,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的跨经营区清洁能源送电工程合作仅有三峡—广东直流工程、闽粤联网工程投产。这次,两网第三次“牵手”,强强联合,将进一步推动全国能源资源优化布局,跨入“全国一盘棋”新阶段。

藏粤直流工程将为后续藏东南地区水电及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和外送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畅通全国能源电力大循环。

大电网时代,已经来临。

含“绿”量十足

2029年,藏粤直流工程将全面投运。届时,这一工程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超430亿度电能,相当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更为难得的是,这里面100%都是清洁能源。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其中,风电光伏是转型的“主力军”。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接近1/4,风光新增发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不仅如此,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夕阳映照下的新疆哈密市三塘湖风电场一角(2024年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夕阳映照下的新疆哈密市三塘湖风电场一角(2024年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视线回到藏粤直流工程,这一工程依托西藏玉曲河、察隅曲、克劳龙河等流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在送端西藏昌都、林芝及受端广东广州、深圳共建设四座±8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送端两个换流站共汇集超过2000万千瓦清洁能源,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坚强的绿色低碳能源保障。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广东藏粤直流电力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言乐表示,藏粤直流工程的建设,不仅是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更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西藏的绿电跨越山海,与粤港澳大湾区携手,这一条能源大动脉,牵引着清洁低碳、安全智能的全球电力未来。

“世界级”挑战

藏粤直流工程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这是目前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投资规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同时,它还是世界首个四端特高压直流工程,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直流送出工程。

但能被称为“世界级”工程,毫无疑问也要面临“世界级”挑战。

挑战何在?

一是输电容量大、距离远。输电线路全长约2681公里,要在西藏昌都、林芝,以及广东广州、深圳建设四座换流站。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会产生损耗,而长距离的电能输送,任何微小的损耗都将累积成巨大的浪费。

二是海拔高。藏粤直流工程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长达197公里,最高海拔高达5300米。

三是地势多样且复杂。这是我国首个跨过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的特高压工程,全线近90%为山地、30%为高山大岭。

关关难过关关过。在藏粤直流工程开工前的沿线各地,参与团队竭尽全力、直面挑战,项目最终成功攻克了直流设备制造、外绝缘、空气净距、电磁环境等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万千瓦级超远距离多端柔性直流交直流故障穿越等多个突破,推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大容量换流阀、换流变压器等全套特高压核心装备首次进入4000多米超高海拔,进一步扩大我国在电力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

3月15日,南网超高压公司大理局运维人员和设计院作业人员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开展藏粤直流工程线路终勘工作。(符远征 摄)

3月15日,南网超高压公司大理局运维人员和设计院作业人员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开展藏粤直流工程线路终勘工作。(符远征 摄)

更值得一提的是,藏粤直流工程核心设备自主化率100%,这标志着中国特高压技术的全面突破。

如今工程正式开工,面对超高海拔、雪山冻土、地质灾害、大件运输、环境保护及无人区作业等艰巨挑战,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也做足了准备。

他们将联手科研单位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少人区、无人区探索少维护、免维护设计,在建设运行全过程全面推广机器代人,发展应用先进设计、高端设备、全状态感知、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装备。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部党总支书记黄勇表示,通过系列科技攻关,创新构建对大电网安全的主动支撑能力,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在国际电力工业领域的领先优势。

当雪域绿电传遍大湾区的万家灯火,即便相隔千里,我们共同见证。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风电光伏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中国越来越“风光”

撰文:话题研究员 刘倩 陈明诗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