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习计划,我已经爱上了东莞这座城市。将来找工作,东莞会是我的首选。”9月初,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来自香港的学生黄侨伟刚刚结束了自己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他所说的实习计划,正是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这是一项由广东省委港澳工作办公室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共同牵头实施的项目,组织18—29岁在香港、内地或海外就读的香港青年,利用暑期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为期4—8周的实习,深入了解广东就业创业环境和职场文化,亲身感受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2015年,当第一批香港实习生通过计划踏上内地实习的旅程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有些熟悉,但却可能没有踏足过的地方。十年后,同样的实习计划,香港青年们的心态与目的却已截然不同:他们不再只是“来看看”“来旅游”,而是带着清晰的职业愿景走进大湾区。
从提供传统国企岗位到增加人工智能、文创设计等新兴领域的实习岗位;从最初拿着现金请人帮忙买东西,到现在熟练使用微信、美团、滴滴等APP;从“体验型”实习到“就业导向型”实践——十年间,实习计划本身、参加实习计划的香港青年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十年间,6000多名香港学生通过实习计划走进湾区内地城市,重新认识大湾区、了解大湾区,也为自己的未来增色添彩。
从“拿着现金买东西”
到熟练使用支付APP
2015年,实习计划刚刚开启。这一计划最初名为“粤港暑期实习计划”,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荣誉主席徐小龙主要负责广州和深圳的招生工作。回忆起那段时光,徐小龙感慨道:“当时香港学生对内地的了解还很有限,许多人选择广州实习,仅仅因为这里能讲广东话。”那是一个迈出起点的阶段,充满了探索与尝试。
实习计划开展初期,交通不便是大家遇到的最大挑战。徐小龙提到,有人曾经跟他“吐槽”:“在珠海实习上班只能坐巴士,真的很不方便。”正因如此,不少学生在选择岗位时更倾向于交通方便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习计划的覆盖范围。
如今,基础设施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时空距离。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的建成,让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香港五邑总会从2019年开始承接实习计划在江门的项目,该会副理事长苏颖瑜表示,“现在从香港到大湾区内地九市完全可以当天往返,非常方便。”
交通的便利让学生们不再局限于广深,更愿意探索大湾区其他城市。2025年,实习计划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新的承办机构加入,共有16间香港非政府机构参与其中,举办21个内地实习项目,覆盖大湾区8个内地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及江门。
十年间,对香港青年来说,大湾区的支付方式同样发生了变革。苏颖瑜还记得早期实习生“拿着一沓现金”找她帮忙买东西的窘境,如今香港青年来到内地实习,大部分人已经能熟练使用支付宝、微信付款,用美团点餐,用滴滴打车。“香港人很喜欢喝咖啡,以前实习生过来,我还会给他们推荐咖啡店。现在的实习生用抖音、小红书都很熟练,已经反过来给我推荐咖啡店了。”苏颖瑜说。
从从事基础性工作
到在“新”领域不断探索
不仅是地域上的联结更加紧密,十年间,实习计划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确: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负责实习计划的宣传和资助,港方承办社团负责实习生招募、日常管理和应急服务。作为联合举办方,省委港澳办统筹协调,全程跟进岗位征集、实习启动、总结评估等环节。紧贴香港青年的专长和需求,指导各地市向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征集实习岗位,涵盖金融、法律、会计、互联网、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
香港青年们的实习内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徐小龙回忆说,早期在安排学生们的实习岗位时,主办方一度感到迷茫,更多地倾向于安排学生在国企从事基础性工作。
如今,实习计划不断优化升级,岗位安排逐渐多样化,已扩展到科技创新、金融、文化创意等多个“新”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贴合职业发展的实践机会。中国联通广州软件研究院从2024年参与实习计划,为学生们提供了研发管理岗位的工作,涉及软件架构设计、大数据和AI等相关内容。“我们的市场总监徐诗怡也是实习计划牵头人之一,自然希望能为香港学生提供更多机会锻炼自己。我们安排的这些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内软件研发和互联网职业的发展动向,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工作安排。”该公司科技创新部员工黎健恒表示。
在东莞仲裁委,黄侨伟直接参与到单位日常工作中,在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参加了3次开庭,撰写了2份判决书”;在佛山青创工合空间,香港学生余若菡和团队一起采访了十五运会会徽和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平云,这次经历让她备受鼓舞。
不仅如此,各公司在接收香港实习生后,还安排了丰富的活动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我们除了组织常规的员工活动外,也会举办公益活动,比如关爱留守儿童、红树林植树等,实习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毕马威中国华南区人力资源总监李静表示。
现如今,参与实习计划的人员构成也更加多元。从最初主要是大学生,到近两年也有在职香港青年加入其中。香港五邑总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他们收到了88份实习申请,除了大量本科生外,也有研究生与博士生投来简历。
从观光旅游
到考察就业环境、丰富简历
十年,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链接,学生们的内心也正在发生变化。对他们来说,来到内地实习已经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变成了就业环境考察、丰富简历的实践过程。
香港学生余若菡就是如此。正在读研的她在今年面临工作与论文的双重压力,但在了解了实习计划具体情况后,还是选择来到佛山,开始了一段为期一月的实践工作。“这是对我能力的锻炼,我也希望通过实习探索在大湾区就业的可能。”
如今,实习已经结束,余若菡也从中发掘出了自己的兴趣点:“我在佛山尝试了活动策划和新媒体运营类的工作,感觉很不错。”现在,余若菡在大湾区一城市租房子住下,试图在这里寻找就业机会。
在江门,香港青年陈子聪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23和2024年,他连续两次参加了实习计划,并通过计划了解了江门的就业政策:“2023年我来到江门实习,主要就是为了了解当地的环境。经过那段时间的学习,我果断决定在江门开一间公司。2024年再来江门,我已经是以一个职场人的身份来学习、来更多地了解这个城市,并希望通过实习连接上更多资源。”
现如今,越来越多香港学生通过实习计划,尝试在大湾区工作的可能。苏颖瑜欣慰地看到:“我们刚开展实习计划的时候,超过八成学生是第一次来江门,现在这个比例已经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不仅知道江门,还会主动探索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联系。“有个学生在江门出生,两三岁就去香港了,现在也通过实习计划回来体验环境,考虑未来在这里创业。”
十年,不仅是桥梁隧道相连,更多香港学生也在大湾区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当香港青年不再问‘江门在哪里’,而是开始探索‘我在江门能做什么’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已经在尝试在这里、在大湾区落地,探寻未来的发展机会。”苏颖瑜说。
南方+记者 杨天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