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厨回归:一封西贝道歉信道出餐饮行业痛点| 南方产业观

南方产业观察 2025-09-15 18:40

经历与罗永浩100小时的舆论大战,西北汉子贾国龙终于低头。9月15日下午,西贝官方微博发布致歉信,提出系列整改计划,包括10月1日前,陆续将儿童餐牛肉酱、牛肉饼、烤羊肉串、手撕椒麻鸡等改为门店现做,并与供应商沟通缩短产品保质期。

这封致歉信及其承诺的改进措施,不仅是对一场舆论危机的回应,更揭示了当前餐饮行业——尤其是连锁餐饮领域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在“锅气”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

连锁扩张需要标准化,食品安全需要流程化,但消费者同样渴望“现做”的口感和体验。如何统筹效率、安全、成本与口味,成为餐饮企业持续面临的挑战。

大厨消失在后厨

从道歉内容看,贾国龙此次回应诚意十足。西贝承诺部分菜品将回归门店现做,若此举常态化,门店的厨师人力成本必将显著上升。

餐饮行业内有“三座大山”的说法:人工、房租和食材是最主要的成本支出。《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行业人工成本正以每年24.4%的速度增长。在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成本压缩成为普遍选择,而厨师岗位首当其冲。

为满足消费者“有锅气”的需求,厨师硬成本不能少。传统中餐厅中,厨师是灵魂人物,执掌后厨大局。疫情前,一名粤菜总厨月薪可达两万余元,且总厨通常需配备专用团队,至少三至五人起步,对餐厅而言是一笔不小开支。

此前媒体公开的西贝后厨视频中,有网友评论称“西贝厨师只是加热员,无需太多厨艺技能”。事实上,不仅是西贝,如今越来越多餐厅的后厨里,老师傅掌勺的身影正逐渐被冷柜、烤箱和微波炉取代。

预制菜(料理包)经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配送,门店简单加热即可出餐,极大提高了出餐速度,也降低经营成本、保证流程规范化。这种模式背后,是餐饮连锁化对效率提升、安全可控和操作规范化的刚性需求。尤其在安全可控方面,品牌餐饮企业最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而通过中央厨房预制食材、统一配送,则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满足现代监管要求。

但这也导致,西贝这样的餐厅后厨看起来窗明几净,但缺少烟火气,没有热火朝天的“锅气”。

餐饮连锁化降低对厨师依赖

推动厨师从后厨“消失”,还有餐饮连锁化、资本入局的宏观背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餐饮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0.4%,达到5.29万亿元,首次突破5万亿大关。同时,餐饮业连锁化率提升至21%,较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餐饮行业迎来新一轮连锁化扩张。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数超1000家)的门店数量占全部连锁门店的24%,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同年,肯德基和瑞幸咖啡加入“万店俱乐部”,使国内万店规模以上的连锁餐饮企业达到6家。

万店规模意味着更高效的出品、更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流程,以及更整齐划一的口味,在此面前,大厨更不得不作出让步。

高品质堂食依然有市场

西贝预制菜风波,令人联想到今夏在社交媒体爆红的美食综艺《一饭封神》。这档节目让众多主厨和餐厅从幕后走向台前,参赛餐厅明显感受到节目带来的流量红利:同款套餐销量增长3倍,营业额和订单量单日涨幅超过45%。

座无虚席的热闹场景,也揭示出当下餐饮行业的突围方向:高品质堂食仍是经营关键。

节目评委谢霆锋一句“如果不是比赛,我把这盘香辣蟹都吃光”,让成都“光头香辣蟹·叒缘夜光杯”生意更加火爆。目前其四家店每天翻台五到六轮,主厨薛明成表示门店营业即排队,因顾客过多,已取消电话预订,只支持线上排队。杨康的厦门七尚酒店·厦餐厅也迎来预订高峰,不少外地食客专程前往打卡。事实上,越是在消费环境趋理性的背景下,消费者越渴望获得与价格相匹配的价值感。

西贝预制菜事件,唤起了大家对“锅气”的需求,也凸显了在连锁餐饮遍地开花的市场中,差异化体验和品质价值的重要性。

西贝的致歉信和这场风波,映照出中国餐饮行业在快速发展后面临的深层挑战:连锁扩张依赖标准化,但消费者始终渴望“现做”的口感与体验。如何在效率、成本与口味之间取得平衡,仍是餐饮企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南方+记者 李劼

编辑 欧旭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